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志愿快播 > 正文

文化自信的播种人: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精神领袖王守常教授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7-06-06

来源:中国网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园丁公益国学讲学所所长王守常

  文化自信的播种人

  ——记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精神领袖王守常教授

  文 / 黄培莹

  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著名学者,他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他是长沙市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所长,他是岳麓书院发展基金顾问,他是北京三智书院院长,他是三智道商国学院院长,他是无锡万和书院院长,他是山西晋豪学府山长。他还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是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他就是众多光环集于一身的王守常先生。

  王守常先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引领中国文化的风尚,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将。他将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大势与文化学者的使命高度统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担任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所长,为湖南广大乡村的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乡村教育实践的倡导者!

  今天,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安全都还有待进步,而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安全问题。王守常先生说:“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既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向世界开放和学习。”我们只有回归传统,从老祖宗那里寻找智慧,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才有荣誉感和归宿感。只有将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同时以兼容并蓄的姿态面向世界,返本开新,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盛不衰。

  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道至简,至人无己,先生渊博的知识与高尚的德行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北大教授在长沙当“所长”

  若兴国家,必重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守常先生说,文化就得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乡村缺这方面的教师,中国文化书院可以全力支持。乡村教育太需要我们了,我要成立一个“园丁”公益组织来支持教育,每个月我将从北京派老师来支教,要扎根乡村十年支持教育,一定会有成效。

  于是“长沙市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诞生了。2016年12月27日,“长沙市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成立。园丁公益致力于国学公益教育,服务广大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以“阅读、写作、明心”为宗旨,倡导“读经典,树自信,做温暖教育人”。王守常先生亲自担任长沙市园丁公益国学讲习所所长,致力于国学公益教育。

  在边远的隆回县山界乡五峰小学,这里只有30名学生,是一个一至四个年级的小学教学点。他们听说有个“北大教授”来上课,全校师生心都充满了期待。“教授爷爷”来了!孩子们可开心了!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平日里在北大和国内外其他地方讲学,时间上都安排不过来,为了弘扬国学,他此时站在五峰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上课,虽然班上只有6个学生,但他们很专心。令孩子们没有想到的是,“教授爷爷”还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爱心校服”。

  王守常教授是“爱心校服”大使。“爱心校服”是公益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免费发放的校服。幸福就是这么简单!穿上了新校服的孩子们,快乐地跳了起来……

  年近七旬的王守常教授说:“我年纪大了,无法时刻来陪伴你们。但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陪伴你们成长!”

  中国智慧的研究者

  讲台下的王守常教授是一位衣着朴素,言辞谦卑,面容慈祥的普通的老者;台上的王守常教授却是智慧与自信的化身,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我们沉浸在一片知识的海洋里。《庄子》逍遥游中载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王守常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思想超脱、境界高远,已达到无我之境的至高之人。

  近十年来,王守常教授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不知疲惫地奔波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讲坛,传播“中国智慧”的概念。各大高校、各地政府、企业、书院、乡村、中小学校、国际国内的会议、论坛都有他的身影。十年来在全国大小讲堂演讲“中国智慧”至少有200场,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中国人决不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年,2月28日下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举办2017年首场岳麓书院讲坛,王守常先生开讲“中国智慧”。王守常先生引领大家学习中国智慧,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重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的深入讲解,加深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理解和感受。讲座通过凤凰国学网国学频道现场图文直播,点击人数达到18万人次。

  到底什么是中国智慧呢?守常先生寥寥数语,便使我们通达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境界。守常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强调智与德的关系,认为要“道在术中,以道御术”,即智慧的运用必须要在道德标准的指引下。

  “中国”由地域的概念变为文化的概念

  “中国”两个字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种族的概念。《战国策·赵策》载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宋代一个著名学者石介的文章《中国论》记载:当你还在住洞穴的时候,中国已有了服饰;当你还没有文字时,中国已有了文字记载历史。如果你来学习,我来教你;如果你不来学习,我们各自为安,互不相扰。宋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晚清“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做了一个概括,“中国能‘礼’则中国之”,中国能够坚守自周代以来的礼仪文化就是中国;“中国不能‘礼’则夷狄之”,如果不能够坚持,就会沦为落后的夷狄族群;“夷狄能‘礼’则中国之”,落后的族群理解了中国文化,那就是中国。

  历史赋予了“中国”这两个字丰富的内涵。一个民族,无法脱离本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化,也无法抛开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所以只有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对未来的问题的思考的才会更为创意、更有深意。

  儒家,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家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儒家进入了法典,由一个学术思想变为一个意识形态的语言,规范了公私两方面。历史上儒家的地位,由春秋战国时的诸子时代到汉朝的独尊儒术,是儒家文化地位的提升与转变,但儒家成就其主流地位不是靠其文化自身的影响,而是靠政治的强推,即儒家文化转为意识形态、制度化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极为混乱,儒家不能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其教化的功能消失,而佛教开始发展。到唐代时,佛教已经盛行。到宋、元、明、清时,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情况。宋朝时儒家开始复兴,当时的儒学吸纳了佛、道的思想,被世人称为新儒学。清代时异族文化入主中原,其统治中国只能用中国文化,即用儒家的意识形态来统治中国。

  一分为三思维方法

  “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扣其两端而执其中。彻底改变我们从西方学到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对与错的思维方式。

  中庸的概念“中”:本义为“中间”,引申义为“道德”。“庸”:用。“中庸”也可意为“用中”。如: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两端指的是内容、形式两端。中指的是三,即从第三个角度看,不要落在对错的角度上。权意为变的意思大意为推敲内容与形式两端,坚持从第三个角度去看,如站在第三视角观察而不知权变,那犹如执其一端。例: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残民,残则施之以宽,以宽济猛,以猛济宽。即过宽,过猛都不可取,只能取其中,宽猛相济”。

  仁者寿

  北京大学哲学系是长寿系,教授们基本都是90多岁才故去的,所以养生不需要刻意追求,养气养道,有德有仁,无畏无忧,自然长寿。

  中国传统养生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很有意义。现代人的养生是一个社会热点,打开电视到处都是保健品广告,仿佛吃了这些就能长命百岁。这些广告都是无耻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学》里说:“富润屋,德润身”。金钱装饰房子,道德滋养身心,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不会长命。老子说:“死而不亡者为寿,亡者其道犹存。” 亡是忘的通假字。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以身体生命来延长,而是在于以社会、于民族、于国家、于家庭、于个人所体现出来有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生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出价值,人民就不会忘记你。

  体会出生命的意义之后,再讲养生的办法。清代晚期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对“仁者寿”做了精辟的注解。他说:“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能做到这四点,你就会长寿。宋儒邢昺的《论语注疏》在注释“仁者寿”时说:“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认为仁者无忧无虑、清心寡欲、性情平静,所以长寿。显然,这里都是从养生学的角度诠释“仁者寿”这一概念。

  气之温和,就是脾气温和,纠结的人容易得肝癌,因为气淤伤肝。质执慈良,讲的是本心,发乎本心地关心他人,不求回报。宽宏就是宽容,理解和谅解他人,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放大自己的心量。言之简默,就是少说话,不争不辩,争来争去争口气,没有意义。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什么是恬淡虚无 ,就是一个字“静”,要静,要虚静.这是《老子》的一种思想,后来老子大量引用:“至虚极,守静笃”,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这个浮躁不是说现在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心不静,恬惔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这个是最重要的。老子说要“以德延年”,孔子的“仁者寿”都是当代最好的养身之道。

  “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守常先生是“知行合一”践行者。当许多学术明星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出场费四处“跑场子”的时候,先生给自己定的是最普通的教授的课酬。邀请讲学的单位无论山高路远,他都不辞辛劳欣然前往。为弘扬国学,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会去。其实,他的时间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排得满满的了。为了挤出时间,守常先生经常是连续赶场,在这个地方刚讲完课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下一个地方讲课。遇到交通不便地方,是乘了飞机,乘高铁最后还得坐汽车,车马劳顿,先生却从无怨言。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助理江力老师这样描述先生:先生是一位大儒家,更像是父亲,总是替别人着想;先生温文尔雅,慈祥的眼睛,给人温暖和力量;先生出行不带秘书,独来独往,飞机、火车辗转奔波,行李都是自己拿,从不给别人增加麻烦;先生无欲无求,生活要求极其简单,饭桌上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他吃得津津有味。

  作为王守常先生的一名学生,我非常自豪。先生是引领我踏上国学公益之路的引路人。我有幸见证了先生2014-2017年在湖南的讲学活动。

  2014年9月,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苑天舒、李漫博、高斌、梁安、吴江晶一行6位学者来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给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200人开展国学一天讲学,传授《中国智慧》、《管子》、《阳明心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2015年3月13-16日,王守常教授及院长助理江力研究员,受湖南践行国学基金会的邀请,给“企业家国学践行研修班”学员400人讲《中国智慧》,并参加了书画笔会一系列的活动,王守常教授说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他一般都是讲完课就走。

  2015年3月15日,王守常教授亲自去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指导工作,与陈志科校长、易宇校长及教师们座谈,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到活动的举办,从学生及学生背后家庭受影响的情况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了解,指导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将读国学经典与课堂及家庭教育相结合,并为校文化题字泼墨。

  2015年11月,湖南湘西自治州政府、宣传部举办“湘西大讲堂”国学下乡启动活动,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赴湘西讲学《中国智慧》,1200名湘西自治州的公务员及电信、移动公司的员工参加。王院长长途跋涉,不顾辛劳为湘西的干部们奉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程,一份文化大餐。

  2016年9月16日上午,隆回县政府、教育局举办“师训大讲坛”1000名中小学教师们有幸聆听王守常教授讲《中国智慧》”,全场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王守常教授在1000名老师面前表示:每个月我将从北京派老师来支教,要黄培莹扎根隆回十年,支持教育。

  2016年9月16日下午,王守常教授已年近七十,却跋山涉水来到乡村小学,给留守儿童们上了一堂“国学课”。王守常教授身体力行传递正能量,关心乡村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影响”的诠释。

  2017年2月28日上午,王守常爷爷在岳麓区教育局纪委黄海书记、望新小学雷曼校长、隆回县教育局黄胜军局长、园丁公益理事长黄培莹、副理事长黄本理一行的陪同下来到长沙市望新小学。一入校园便被校内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所吸引,并挥墨题词“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崇文健体,返本开新”,为长沙市望新小学的校训校风赋予了新的含义。正值大课间,望新小学的操场上,一千余名师生整齐列队,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王爷爷的到来。在雷曼校长的邀请下,王爷爷面向全校师生做了简短讲话。他肯定了望新小校的国学教育成果,鼓励学校继续将儒雅的学风发扬下去,并告诉所有学生国学是修身立己的学说,通过国学能培养品格,希望望新小学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一所众人仰慕的儒雅学校。望新小学的孩子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回应着王爷爷对大家的肯定与期许。

  2017年2月28日下午,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举办2017年首场岳麓书院讲坛,王守常先生开讲“中国智慧”。

  【专家简介】

  王守常教授,曾任《东方文化集成》“中国文化编”及著名学界集刊《学人》杂志联合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王守常教授1969年至1973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3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师从哲学家、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开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研究生课程。其《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需要返本开新》、《以德治兵者得天下:解读<孙子兵法>》、《重读<论语>》也成为了当下“国学教育”的经典课程。他曾校点和编辑《十力语要》、《原儒》、《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哲学卷》、《人间关怀——近代佛教文化论著辑要》、重读《孙子兵法》 、“儒藏”汇编之康有为《论语注》校点、主编《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等著作。

【责任编辑:刘亚楠】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