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岛晨报
志愿服务是美好的道德实践,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杆。多年来,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坚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多年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唐军等市文明委领导多次参与全市性志愿服务活动。由市文明办牵头、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环保局、红十字会等14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统筹指导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明确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目标、机制、保障措施等,为本市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的领导和推动下,多年来,慈善总会义工分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等全市性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项目日趋完善,影响日益广泛,家庭、学校等教育阵地志愿服务风尚日益浓厚,志愿服务精神广泛传播。截至目前,全市志愿者人数127.53万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7709支,奉献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4亿小时。
打响众多志愿服务品牌
2012年3月,学雷锋“星期六志愿服务日”活动在星海广场启动,4年来,从星海广场走出的志愿服务队伍已经走进了全市的大街小巷、街道社区,“星期六志愿服务日”已经成为本市志愿服务的主要特色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以助人为乐、回馈社会为主的一批志愿服务团队相继成立,开启了大连人润物无声的志愿服务之路。2000年前后,“顾庆泰爱心的士”、“心连心365”、“郭大姐爱心之家”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逐步形成,在他们的带动下,本市志愿服务工作一直以社区基层作为主要阵地,将关爱帮扶作为主要活动项目,在全国打响了众多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网络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基本形成
2012年,大连市志愿服务电子管理平台开始建设,2013年,大连志愿服务网正式投入使用。志愿者注册、招募、志愿服务活动记录、考核、评价等有了公开的、免费的、可靠的网上平台。从纸质档案向网络平台的转移并非仅仅是记录载体的变化,更是志愿服务工作结合自身特色,紧跟时代前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倡导市民践行文明、践行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言。截至目前,大连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超过39万人,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支,记录志愿服务活动近10万次。
2015年,全市又启动了志愿服务智能化记录系统工作,通过工银志愿服务联名卡,打卡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时间,推动志愿服务记录更加精确有效。2013年,市文明办在全市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工作网格,将原先活动变化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就近就便吸纳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驻站活动,通过定期、定点、定向,让零散的自发的活动,日趋常态化、项目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全市7个建成区400多个社区已全部设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明确了“有阵地、有管理、有队伍、有回馈、有氛围”的“五个有”建设标准,形成了覆盖全市,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工作网格。
许晓楠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