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马跃峰
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一座簇新的红房子前,每天都站着几位老人。成百上千过往的旅客,见到他们,都会感到浓浓的暖意。
这些老人,就是郑州火车站“老年雷锋团”成员。那座红房子,是志愿服务亭。24年来,一批又一批老人接力为旅客指路,被誉为“温暖的郑州路标”。
3000多个志愿服务站遍及城乡
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80多人,“老年雷锋团”成员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58岁。办公场所也从一张大伞、两张桌子,“升级”为红房子,正式挂上“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的牌子。
服务站的设立,得益于2013年初河南省文明办下发的文件。每个服务站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服务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项目,落实志愿服务活动。到目前,全省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志愿服务站3000多个。
“有了服务站,志愿活动更加活跃了。”“老年雷锋团”团长姚淑英说,老人们的服务由询路问事,扩展为手机充电、兑换零钱、提供针线包、失物招领等,累计服务旅客108万人次,服务时间超过2万小时。
“在郑州,你们不仅是城市的路标,更是心灵的路标。”每天,“老年雷锋团”都会接到感谢电话、感谢信。
据统计,河南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达6128个,志愿者近500万人。随着志愿者队伍壮大,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叫响全国。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办事处的绿城社工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进行关爱空巢老人模式探索。焦作市解放区开办“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已组织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每天下午4:30到社区开展服务。三门峡市爱心之家志愿服务团队,为山区12所小学建立了爱心书屋,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
制度化建设,让志愿精神落地生根
马致广是瑞景社区居民,因为患有尿毒症,家庭陷入贫困。社区志愿者得知后,长期坚持每周二、周五陪护,并为马致广募捐8000余元。
眼下,濮阳的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志愿者对每个家庭逐一走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所需服务项目,建立档案。结合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确立服务项目,组成“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定期开展服务。
志愿服务能否常态化,关键靠制度。河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文件,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河南的志愿服务已经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并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加大测评的权重和比例。
在濮阳,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有了新媒体平台。以志愿服务站为依托,濮阳推动志愿服务注册社区化、电子化,通过注册管理系统、QQ群、微信群等,逐步实现服务需求、服务项目和志愿者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