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慈善公益报
“公益事业基金的发展除了爱心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管理和机制设计,才可能让资助型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发展壮大。”一些慈善公益基金会的代表和相关专家日前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的“基金会资助之路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试水运作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儿慈会“童缘”资助项目的实践,创造了我国慈善基金会资助型的有效做法。基金会采取定向的要求、合法的NGO组织申请、在网络中公开申报、经专家评审和面试、公示和审批相结合的方法,给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以资金资助。这套作法既透明,又公平、公正和合理,很难有营私舞弊的做法,因而能够取得公众的信任。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我国慈善基金会都是按照慈善救助捐款人的意向,为被救助者和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按照资金使用的方式分为操作型和资助型。资助型基金会是现代慈善机构的重要类型,是我国慈善基金会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在我国4700多家基金会中,只有中华儿慈会明确定性为资助型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已尝试向资助型转变。资助型基金会作为现代慈善机构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我国的数量和设立项目也逐年增多。如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童缘项目、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种子基金计划、公益优才计划等。
据了解,目前世界公益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是美国,在160万个公益慈善组织中有9万个是基金会,其中大部分是资助型基金会。他们通常自己不做救助项目,而是资助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类似我国的NGO组织)来做救助项目。一般每年资助资金达500多亿美元。这样做,有助于发展壮大和充分发挥广大的慈善基金会的作用,把慈善救助工作做得更加及时,更加广泛,更加符合被救助者的需要。
王林说,中华儿慈会在我国开创了管理、运作、监督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基金会为第一方,负责策划、指导和管理;NGO组织为第二方,进行运作、实施和救助;第三方,审查、评估和监督,聘请网络、专家和专业机构(公司)为第三方,进行申报、评审和跟踪监管和审计。这样就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各负其责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公平、合理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而且也体现了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
以中华儿慈会为例,过去5年内,中华儿慈会总共投入了3200万元用于资助249家全国公益机构的公益项目,同时与32家公益组织一起开展联合劝募工作。整个基金会里边包括童缘项目在内,一共有9万志愿者投入了22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开展了300场活动,直接受益人群达到22万人,间接受益人群大概60万人左右。
面临困局
中华儿慈会——“童缘资助项目”虽然为我国创办资助型的慈善基金会开辟了道路,但目前这个项目还难以持续大规模地发展。
中华儿慈会原理事长魏久明向《慈善公益报》记者坦言:中华儿慈会成立时,走的是民间性道路,除了开办时募集的注册基本金以外,没有资金积累。一是虽然募集资金不少,但大多数是指向性的——如浙江新湖集团捐助5000万元善款让我们办资助型基金会,后因发生青海玉树大地震,浙江新湖集团要求把全部捐款用于救灾和灾区重建。二是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基金会每年接受的捐款,第二年必须用去70%,所以一时很难筹集到持续使用的资助善款。三是目前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拿出大笔捐款给基金会搞资助性救助还不理解。
显然,募集捐款、扩大资助型基金会募集资金的渠道是发展资助型基金会的生命线。
据了解,资助型基金会募集捐款,一般有四种形式:第一,筹款,主要是接受企业和个人的大批捐款。第二,增资收益,把基金会存款放在安全可靠的企业运作增值。第三,投资和经营。办非营利性的企业,即社会企业。第四,请政府买单,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法,支持资助型基金会。这四种形式中,第一种靠努力;第二种难保障;第三种没实力;第四种有难度。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基金会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募集捐款。
对于资助型基金会如何更有效地募集款项,魏久明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第一,要广泛宣传办资助型基金会的好处,说明这是目前推行和发展慈善基金会的最好方法,逐渐形成为捐款支持资助型基金会的风气。第二,要选择做好大企业和富人的劝募工作,使他们捐献大笔善款支持资助型慈善基金会。第三,在各种互联网中专设栏目为资助型慈善基金筹款。第四,通过专门的拍卖会、文艺演唱会、捐赠晚会等为资助型慈善基金会捐款。第五,请社会上有名望的慈善家、慈善企业联合创办专门的捐赠筹款基金会,接受社会大额捐款,做全国资助型慈善基金会和资助各地NGO组织的资金库。
魏久明还建议全国几家主要的资助型慈善基金会,共同注入募集的捐款,联合向全国NGO组织统一进行资助。每年搞两次,一次1000~2000万元,加上受资助的NGO组织配备同等数量的善款,这样合计有2000~4000万元,能资助全国100~300家NGO组织。
如何壮大
任何参与公益事业的人都不缺乏爱心,但公益事业的发展除了爱心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管理和机制设计。
“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阶段可能最紧缺的还是人才,而且最紧缺的是管理人才。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非经济非管理类人员,绝大多数在这个行业里面并没有长期的从业经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他们培养的商界人才能够进入公益组织,对公益组织的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商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公益组织的发展、公益事业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
在冒大卫看来,“与公益管理项目相匹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一个公益管理研究中心,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心打造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然后把好的做法拿来为我们所用。我们要想在社会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定位,我们一定要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个贡献不仅仅是我们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更多的是我们创造多少能与其他人分享的价值。”
在李大巍的眼里,做公益更应具有商业思维。做基金会不能只看自己的小行业,在把项目设计好、把效率提高、把新媒体利用好的同时,要增长金融知识,更要具有商业思维。项目设计要借鉴创业者思维、研究投资人思维,把项目设计得更有潜力。
李大巍说,我们绝大多数NGO做的项目都是很好的项目,对于企业基金会或者资助型基金会而言,他们更在意的是公益应该既有社会价值又有商业价值,而如何更好地达到共享价值是需要我们更多思考的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金会选择一个项目、选择一种方案,前提是什么?就是为大家创造价值。社会发展需要合作共赢,需要共同创造价值。
记者 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