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青在线
南阳老人陈天青,曾是执教41年的山村学校老校长。大孙子患上过敏性紫癜、小孙女患上再生性障碍性贫血,花光了所有积蓄和借来的20万元。78岁的陈老不顾烈日当头,上街卖瓜帮孙女凑治疗费。古稀之年,却未享半日清闲。配着老人在烈日下卖西瓜照片的新闻刊出后,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有志愿者帮他卖瓜,有市民不问价钱,不问生熟,放下钱转身就走。他教过的学生也送来了在同学群里募捐到的钱。
我看到很多网友转发这条新闻时,都在问老人的联系方式,想出一份力。评论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不帮老人分担一点会觉得很不安,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好人温柔一些。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仅两天就募集瓜钱10万元,而且数字还在增加。这个数字里就包含着无数好心人“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好人温柔一些”的温暖期待。
在我们的媒体上,这似乎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爱心故事,面对别人的苦难,人们慷慨解囊、扶贫济困。但这个故事格外让人感到温暖,因为其中不仅是单纯的好人善举和奉献爱心,更有好人对好人的温柔以待,包含着善良的人们期待我们身边的那些好人能得到好对待的良善之心。要像保护珍贵的大熊猫那样呵护陈老这样的好人,让他在陷于困境时感受到温暖,让他在困顿时不感到孤单无助,让他不必在烈日炎炎下辛苦地卖瓜,让他古稀之年能享天伦之乐。
陈老是一个好人,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只是“执教41年的山村老校长”这个简单的描述,可这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有多少让人肃然起敬的情怀和坚守——山村老校长的故事,从他教过的学生听到他卖瓜的困境后纷纷为他捐钱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善待学生的老师和校长,才会让学生铭记、牵挂和感恩。陈老很善良,很了不起,虽然付出了这么多,教了那么多学生,但当他在古稀之年遇到如此困境时,没有向别人伸手,没有心安理得地要求别人为他做什么(其实他应该得到帮助),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而是自己咬着牙,冒着酷暑去卖西瓜,靠自己的力量去救孙女。
陈老从事他的山村教育事业时,一定没有想过让别人来报答自己,他在努力着做一个好人。从公众的反应看,社会没有亏待这样的好人,学生不会让自己的老校长独自背负这样的压力,媒体和公众不会忍受在自己的身边出现“好人没有好报”。所以,这不仅是一个扶贫济困的爱心故事,更是人们维护这个社会良好道德生态的一种努力,我们也许没有力量让每个陷入困境的人得到帮助,但我们必须让好人得到好报,必须让付出那么多的陈老被爱心包围,让善良得到善良的对待,让善心感受到善心的滋养。这是一个社会对好人应有的道德承诺。
爱德蒙-伯克说过: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换个角度看,可以把伯克的这句话改为:社会变得越来越坏的一个明显迹象是,人们对好人的坏遭遇保持着可耻的沉默。一个社会要形成好的道德生态,是需要道德养分去滋养的——而最重要的道德养分,就是呵护好人,让好人得到好的对待,这样才能形成鼓励更多好人的良性循环。社会也许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有英雄主义情怀,都能做到大善大爱,像陈老那样当“执教41年的山村老校长”,我们能坐在一旁给好人鼓掌,向大善大爱致敬,当好人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样,我们也为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也为这个社会形成好的道德生态浇灌了道德养分。
有人说,帮他应该是政府的事儿,社会保障到哪里去了,政府救助哪里去了?每有这样的新闻必有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思维貌似正义,却可能是自私和狭隘的,事事推给别人,只会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僵硬。愿好人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呵护好人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