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四川】一名建筑“小老板”的 24 年公益路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4-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4月4日晚8点,贾芝华忙完工地上的事,通江县从碧溪乡出发赶往几十公里外的县城;3小时后,他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通过网上银行,给一批学生存入4月份的生活费。

  今年53岁的贾芝华,是通江县一家建筑企业的负责人。他说,如果论身家,自己只能算一个“小老板”。2014年,因为个人捐资为家乡修路被当地媒体报道,很多人认识了他,后来,他持续20多年捐资助学的隐秘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边为事业奔忙,一边为贫困学生操心,这就是24年来(从1992年首次捐赠算起),贾芝华的生活状态。对于贾芝华做的事,有人看不懂,他却很淡定:“我的事业和我的所为(捐资助学)没有关系,要说有所图,我图的是一份心安。”

  最近两年,贾芝华一改过去的隐秘和低调,出任通江县颇具影响的志愿者组织——通江爱心社的理事长。现在,他不再是一个人战斗,他把个人的事业和公益划上了等号,认为两者的重要性同等。“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未来5年要消除贫困,我们不但不能丝毫停步,还要抓紧做好。”贾芝华的语气里充满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人生拐点:拿到证书成立建筑公司

  一间不算豪华的办公室,左侧靠墙的书橱里摆放了不少书籍,“这些书我都读过。”贾芝华的老家在通江县火炬乡苟家坝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最终高考落榜。他试图复读,整整一个暑假缠着父亲,但直到开学头一天,父亲闭口不谈此事,大学的梦想幻灭了,贾芝华当晚嚎啕大哭,次日从清晨一直昏睡到日落。“家里实在没钱供你读书了……”母亲一声叹息。

  直到今天,每当脑海里闪现父亲当年躲闪的眼神和母亲脸上的无奈,贾芝华都感到锥心地疼痛。大学梦碎后,贾芝华当过两年生产队长,然后独自到县城闯荡,当过塑料厂的搬运工、纸厂的包装工,晚上到屠宰场给师傅打下手。后来,奶奶、父亲、哥哥相继离世,留下2万元债务,还有一名年幼的妹妹。按当时25元的月工资计算,即便不吃不喝,他可能一辈子也偿还不清这笔债。

  面临如山的压力,贾芝华开始寻求做一些小本买卖。他开了一间小卖部,到县城周边乡镇贩运山货进城,赚取差价。此时,他做生意的天份开始显现,1990年,他就偿清了所有债务,以致于春节前夕,兜里只剩下8元钱。

  在当时的生意圈里,苦力出身的贾芝华,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精明,但其骨子里崇尚知识,这个痴迷读书的年轻人,成为左邻右舍的谈资。1996年,贾芝华自考取得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文凭,2000年,正在路上认真读书的他偶遇建筑业行业一名朋友,对方提醒他,应该去拿一个建筑项目经理资格证。经朋友点拨,贾芝华迎来人生最重要的拐点:涉足建筑行业并拿到证书,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首笔捐赠:掏空家底为大学生凑学费

  一件很偶然的事,开启了贾芝华20多年的捐资助学之路。

  1992年,老家一名同村的晚辈考上了大学,因为家境贫困,这名姓杜的学生四处求助无门。经同村人介绍,他走了几十里路进城,向开小卖部的贾芝华说明来意,并出示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勾起了贾芝华最痛楚的回忆,他二话没说,拿出小卖部的全部现金,再向生意伙伴借了一部分,为对方凑足了学费。临近开学时,这名学生再次进城,贾芝华以为他是顺道表达谢意的。哪想对方一番吞吞吐吐后,说到成都的车费还没有着落。贾芝华的家底已经掏空了,他翻箱倒柜,把一分、五分的零钱都找出来,用胶带捆绑成两匝,好歹凑足了35元钱的车费。

  这第一笔捐赠,给贾芝华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后来,无论是到乡下收购山货,还是承接乡镇上的建设项目,他都会刻意留心那些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20多年来,总共资助过多少学生,贾芝华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受资助学生的名单在逐渐拉长。直到2010年,他才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然后把受助学生的资料录入电脑。他白天忙完工地上的事,晚上就到办公室的电脑前,给每名学生存入学费或生活费。2015年,资助清单上共有34名中小学生和20名大学生,贾芝华一共支付了20多万元的生活费和16万多元的学费,每次转账完毕,都已是次日零点以后。

  回望自己人生路,贾芝华用了三个关键词:学习、勤奋、执着。学习被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失学的痛楚伴随一生,让他对贫困学生的处境感同身受;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学习,自己今天可能仍是一个小卖部老板。

  助学之路:20多年来坚持资助贫困生

  贾芝华读过不少书,且善于表达。在和受助学生交流时,他会巧妙地传输自己的一些人生理念;编发手机短信,会引经据典,比如用荀子的《劝学》,勉励学生好好学习。“扶贫先扶智。”在他看来,这些远比单纯的资金支持更重要。“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明白人,就可能穷三代;如果一个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毕业三五年后,家庭状况说不定会有改善。”认准这个朴素的道理,再加上执着的个性,使得他在捐资助学的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

  当然,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贾芝华年幼时,每个夏天,奶奶都会一早烧一大桶茶叶开水,然后提到公路边,为过往赶集的乡邻舀 一碗免费的凉茶;80多岁的老母亲享不惯清福,经常跑到自己的工地上拣废旧,脸上被汗水和灰尘糊花了,废旧卖钱后,给工人们买一些零食。

  30多年的商海沉浮,并未磨光贾芝华感性的一面。看书或电视剧,遇到动情处,他也会悄悄流泪;说到当年奶奶提茶水的细节,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身家并不显赫的建筑老板,如此醉心助学,难道醉翁之意不在酒?面对这样的质疑,贾志华呵呵一笑:“受资助的都是最弱势的学生娃,我能指望他们为我的事业说上一句话?”

  领衔爱心社 公益之路漫且长

  2014年,因为老家捐资修路一事被媒体报道,贾芝华的隐秘善举才被更多人知晓。

  既然被曝光,贾芝华就不再躲躲闪闪。受助学生的范围不断扩大,名单上,有好几名万源市和平昌县、巴州区的一些学生。

  2013年1月,通江县爱心社成立,这是一个志愿者公益组织。当年6月,贾芝华被拉入了QQ群。大家讨论去空山乡看望两名孤儿,贾芝华抽不出时间,往账号里打了2000元钱,大家对这个出手大方的老板刮目相看。

  两年多来,因为策划和执行多起慈善活动,通江爱心社在这个15万人口的小县城里声名鹊起。2013年底,左肾坏死但依旧扎根深山的“最美护林员”景祥俊,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通江爱心社发起了“拯救最美护林员”的活动,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慈善之夜,诺大的红军广场上挤满了花花绿绿的雨伞,短短几小时募集善款近22万元。

  当然,爱心社收获的不全是掌声与喝彩。身为爱心社理事长,贾芝华面临着过去单兵作战时不曾有的压力。前不久,爱心社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助活动,因为流程的原因,这笔20多万元的善款当天无法进入受助者的账户,当晚,受助者的亲属在网上发帖,对款项的去向提出强烈质疑。此事在爱心社的QQ群炸开了锅。当时,贾芝华正为83岁的老母亲庆生,接到电话后,他避开众人,到楼顶和发帖人通了近2小时电话。对方获悉原委后歉意地表示,愿回帖予以澄清,“不用了,清者自清。”贾芝华说。

  现在,贾芝华因为双重身份(建筑公司董事长、爱心社理事长),自然成了通江的名人。如何去除公益组织的一些诟病,怎样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贾芝华的公益之路漫且长,考验,也许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