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原标题:民间公益组织之惑
一年半找回400余走失老人儿童,咸阳民间公益不断升温
然而活动经费及成员稳定性等方面的压力,让很多公益组织面临生存难题
核心提示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每日劳累奔波,为需要帮助的市民提供相应的援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事业——“公益”。
2014年11月,由共青团咸阳市委、咸阳市民政局、共青团秦都区委联合建设的咸阳市青春驿站挂牌成立,它被称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青春驿站的建成,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政策、场地及项目指导等诸多帮助。然而面对社会接纳度、活动经费、人员稳定性等诸多难题,公益组织在未来如何存活并进入良性循环,仍面临重重考验。
一次40分钟快速救援
3月21日,初春的夜里飘着小雨。韩张斌和另一名队友正通过对讲机向搜救队员询问情况。距离一位老人走失已经4个小时,接警仅5分钟,已有七八名搜救队员以国棉二厂家属院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搜寻。在路上,仍有新加入的搜救队员正不断向这里汇集。
韩张斌的身边,一名女队员手持纸笔向新到的搜救队员划分搜寻路线。他们身旁,连声道谢的家属们并不清楚这些身着“公益救援”字样制服的人来自何处。这些年轻人仿佛天降神兵一般,在他们报警之后几分钟内就赶到家里,紧张得忙碌着。
大约半小时后,老人找到了。这名85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在见到儿子时嘴里喊着“老伴儿”,她手上和腿上都有明显擦伤。找到她的市民说,老人摔倒后,扶着路边的石狮子半天也没爬起来。
回家的路上,老人嘴里不断说着没人能听懂的话,直到进了家门也没说明白自己为何独自出门,但她却一直抓着一名搜救队员的手。
这次救援共持续40多分钟,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老太太的家人收获了许多感动。而这些,对于韩长斌等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过去的一年半内,这支救援队先后帮助咸阳市民找回走失老人或儿童400余人。
张玲(化名)就是这400多个获救者当中的一员。2015年7月27日,这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离家出走了,她的母亲韩女士至今仍忘不掉女儿在隔天夜里被找到时脸上惊恐的表情,以及她嘴里不断重复的那句“有人在追我”。
3月22日,韩女士回忆起那个无眠的夜晚时说,“孩子跟我大吵过一架后,摔门出去了,以为她在门前玩一会就回来了,但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她。”经过一天的全力搜寻,28日晚10时许,孩子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家中被找到。
“孩子当时好像受了惊吓,一直说有人在追她。”韩女士说,现在女儿已升入中学,母女俩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如果不是救援队的队员及时找到她,我不敢想象女儿将遭遇什么。”这也让韩女士对这支公益救援队的感激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一种让人兴奋的“瘾”
咸阳公益救援队成立于2014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有29名正式队员和90余名志愿者。
韩张斌说,加入救援队后,从未从中赚过一分钱,甚至每次参与救援都要自己贴点油费进去。但“公益”是能带给人快乐的,时间久了这种快乐将升华成一种“瘾”,“这种感觉凡是做过善事的人都体会得到。”
韩张斌的说法与杨晓玲对于公益的理解不谋而合。这个52岁的老教师,从2002年起就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咨询和干预,但她进入公益圈却与韩张斌口中的快乐无关,而是源于一个她不愿提及却又经常被问起的故事。
2002年,杨晓玲在咸阳市某中学任教,刘鑫(化名)是她班上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一次与家长的“误会”中,她由于心理上的创伤开始精神恍惚,进而胡言乱语,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现在,那个花季少女已经离世了。
从那时开始,杨晓玲开始潜心研究青少年心理辅导这一课题,从自学到参加培训,一步步将爱好变成了专业。2010年10月16日,她注册了一家教育咨询中心,开始系统化地从事公益服务,成功化解了许多“问题家庭”在子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2013年7月,咸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到杨晓玲,与她联合成立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新平台让杨晓玲在公益事业上不再是孤军奋战,随着一个个跟她一样热衷于公益事业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战友”的加入,这项工作在杨晓玲身上开始逐渐步入正规化和常态化。
现在,杨晓玲每年都会举办4到6场家长课堂,为家长指明正确的教育方式,但她做的更多的是和“问题家庭”中的家长及孩子的面对面干预。她说:“公益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帮助与被帮助之间通过共同努力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异常兴奋。”
一座亦师亦友的桥梁
华商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在咸阳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约有2000余家,涉及科技、文化、教育、金融、劳动、卫生、体育、环保等诸多领域。而在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未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性”的性质,使得他们诸多方面受限,难以长期稳定发展。
咸阳市公益救援队副队长赵显说,公益救援队成立仅仅一年多时间,受场地、资金等客观原因限制,难以发展壮大。一名老队员告诉华商报记者,公益救援队在成立之前可以说要啥没啥,“有的只是8个想为社会做点好事的年轻人,那时候不确定我们具体要做什么,也没有场地,到民政部门注册都不满足条件。在种种困难面前,我们开始明白,要使公益活动呈规模式发展,单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就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2014年11月24日青春驿站揭牌成立。这个由共青团咸阳市委筹建的,被称为咸阳市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的“青春驿站”,主要职能就是帮助这些社会组织以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在青春驿站的帮助下,咸阳市公益救援队成立并入驻其中。
赵显说,公益救援队的诞生是以青春驿站为依托的,“救援队现在的定位以及项目内容,是青春驿站提供的思路,这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长。但我们之间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更多的是服务与被服务。青春驿站就像一座桥梁,将公益组织与社会大众连接在一起,也让各公益组织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并肩作战。”
正如赵显所说,青春驿站对公益组织的帮助除了提供场地免费入驻之外,还包括活动策划、项目对接、信息宣传及志愿服务等诸多项目。成立一年多以来,这里的常驻社会组织已达到16家,另有百余家社会组织与其长期对接合作。
共青团咸阳市委城乡青年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咸阳本土公益组织的不断增加,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平稳、有序地发展已成一个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需要这样一群人来弘扬正能量。目前咸阳市正处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这样的一个群体,让这项工作的开展从政府渗透到市民当中。青春驿站存在的意义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一些不可规避的难题
青春驿站的建成让咸阳公益力量逐渐从“鲜为人知”向“津津乐道”转变着。但鉴于公益组织目前在国内,尤其是西部城市发展较为滞后,公益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青春驿站及咸阳本土的公益组织在今后如何发展,仍存诸多难题需要探索。
实际上,这些难题如今已在部分公益组织凸显出来。赵显告诉华商报记者,公益救援队成立的一年多以来,正式队员最多时有50多名,现在只剩29名。人员的流失虽不至造成危机,但已让他们感到困惑,“我们的队员大多是兼职在做公益,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约束力较弱。而我们的每次搜救都是纯自费的,平均每人每月要在搜救过程中花费300元左右,主要的花销是车费,不少老队员退队都是迫于经济压力,而搜救工作通常是以参与者数量作为成功保障的,如果这个数量持续递减,在未来将面临许多困难。”
华商报记者调查走访了解到,目前咸阳公益组织面临的生存难题,主要包括社会接纳度,资金以及人员流失,以至本土公益组织大多以“兼职”形式存在着,持续性与稳定性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此,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杨红娟表示,目前国内公益组织的发展正在逐步升温。而未成规模的公益活动对于公众的感知度较弱,社会接纳度往往偏低,“而来自活动资金、行政经费及成员收入等方面的压力,迫使公益组织内部人员结构稳定性差,其所从事个公益事业持续性不强。不少公益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后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杨红娟说,公益组织自身在成立之初应确定自己能做什么。“要使公益组织真正走向职业化,其自身须提升本土化经验,从市民的满意度、参与度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度增加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从外部为其搭建相应平台,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公益组织资金压力,从而使其逐步趋于稳定。”
杨红娟说,就现状而言,公益组织自身对其发展生存方向的认知仍有不足,而国内有关的机制尚不健全,体系也未形成,在未来公益组织的生存及发展能否进入良性循环,仍面临重重考验。华商报记者陈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