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志愿者做公益,比社工更专业?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3-21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每年3月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会有社工、社工专业师生开足火力宣传社工,算是“社工文化节”。宣传最多的主题是“社工与义工(志愿者)的区别”。区别在哪里?一言以蔽之:社工做公益比志愿者更专业。知识技能更专业,伦理守则更专业、认证制度更专业……

  公众也觉得“社工做公益比志愿者更专业”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毕竟社工是读了书、考了证、拿着薪水以此为业的人。

  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大雄的观点很鲜明:“志愿者做公益,比社工更专业。”后面行文会大量引用大雄这几年从数百社工(师生)那里听到的常见言论,特别“亲切”。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什么是“专业的”,然后要说清楚“什么样的公益才专业”,然后来比较社工和志愿者到底谁更专业。

  Professional,翻译成“职业的,专业的”。公益领域经常把“职业化、专业化”连用或者混用,但事实上职业化与专业化是有差别的。

  职业化,指向的是绝大多数职业人都应该共同拥有(或者推崇)的能力和素养。比如计算机操作、听说读写等能力,还有穿着得体、守时、“收到工作邮件应及时回复”等素养。职业化强调的是“同”。

  所以,大雄经常说,社工天天说的“尊重、接纳、非评判、保密”四大原则,只能说是基本职业要求,随便找一个酒店服务员都会对顾客非常“尊重、接纳、非评判、保密”。这些伦理守则支撑不起社工的专业性。

  专业化,指向的是该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所独有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医生要有医学知识,要能诊断、治疗等技能;挖掘机司机要有开挖掘机的知识和技能……其他职业的人是不需要、也轻易掌握不了这些技能的。专业化强调的是“异”。

  相信以上分析并不会引来太多非议。那么,问题来了。谁能说清楚,社工所独有的知识和技能到底是什么呢?有很多人说“助人自助”是社工的灵魂,但是随便找一家课外辅导机构都会说“我们不仅提升学生的分数,我们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算不算“助人自助”?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在做社工吗?不下20次听社工专业师生、社工从业人员理直气壮地说“没有专业性,正是社工的专业性”,大雄对此只能“呵呵”。

  关于专业性,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医生是治病救人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律师是打官司的,理发师是剪头发的……不一定精确、完整,但大体不差。一个职业有了它独有的社会功能,才可以谈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来更好地实现这个功能,才可能有专业化。那么,社工是做什么的?

  重点并不是要追问社工的专业性在哪里,我们要谈的是“什么才是专业的公益”,然后倒推回去。

  公益是什么?

  公益是服务弱势群体的。很好理解,非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是不是所有服务弱势群体的行动都可以算公益呢?外来务工人员算弱势群体,那我在工地旁边摆个餐车向他们卖盒饭,是公益吗?显然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卖盒饭是为了自己挣钱,而不是为了帮助他们。”那你怎么知道我是为了自己赚钱,而不是为了“公益餐车的可持续运营”?动机是不可衡量的,也是没必要衡量的。好吧,外面的盒饭12块钱一份,我卖10元,够公益了吧?还不够,我保证不用地沟油!

  有小伙伴要说了:“公益/社工是助人自助、授人以渔。”那咱按照自助餐的方式,让他们吃多少夹多少。还不够自助,咱把菜洗好切好让他们自己动手炒。

  综上所述,公益/社工就是在工地旁边向外来务工人员卖廉价的、不加地沟油的自助盒饭。好吧,不扯了。

  当我们在“公益是提供产品/服务”的层面来讨论的时候,是不可能讨论出公益的本质的。传统慈善和现代公益的分野在于:传统慈善只缓解因贫穷而产生的匮乏,现代公益却努力根除贫穷产生的原因、社会机制。

  弱势群体之所以陷入匮乏,是因为他们的公民权利被社会忽视或掠夺,“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世界银行,2001)。乐施会那句著名的宣言“贫穷源于不公平”,和联合国的定论“贫困是机会和权利不平等的结果,是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的表现”(转引自侯远高教授,2015),都在互相印证:穷人=弱势群体=处于不公平境地的人=被掠夺公民权利的人。

  公益是生产公民权利。我们鉴定一个组织是不是公益组织,只需要问一句:“它们是在各个层次的社会生活中生产公民权吗? ”(沈原《社会的生产》,《社会》2007年第2期,p182.)

  公益生产公民权利,跟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部门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本质的不同。公益是协助被掠夺公民权利的公民——主动地、自下而上地——争回属于公民的权利。

  公民权利的根基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参与决策,参与执行,参与监督,参与分享成果和共担后果。由于长年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都有待提高。 生产公民权利,无外乎三种路径: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公民创造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三者往往互相交错,合在一起就叫Empowerment(赋权增能,大雄更喜欢译为“引爆”)。

  算起来,我们这里所说的公益,和社工的本职是高度契合的。之前查过社会工作的十来条定义,国内国外的都有,表述各异,但有一条是共同的:社工是推动社会公正的。不过,由于教育和体制的原因,绝大部分社工没能从事自己最该从事的专业工作,只能包饺子煮汤圆、照看孩子看望老人,“ 把你定位成政府的附庸,再用政府附庸的标准来考核你,最后还说你不够专业”。最后,社工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专业性何在。

  公益推动公民参与,可以分为助人者参与和受助者参与。

  由于中国普遍缺乏公民参与权利,所以助人者参与也是极为重要的。志愿者团队做公益的专业性就在于,他们为大量助人者创造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徐永光先生曾说:“希望工程到现在有25年的时间,它现在总共的募捐不到100亿,100亿也就是在上海修10公里的地铁。它的钱的概念就这么多,纯经济的价值是非常小。”希望工程为成千上万的关心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权问题的捐款人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捐赠如此,那些济困助学的志愿服务也是如此。我们并不特别看重志愿者已经撬动了多少资源,能满足多少社会需求,而更看重大量志愿者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可能。

  然而,公益更高层次的专业性在于受助者参与。通过创造参与机会、提升参与能力,让弱势人群获得公民参与的权利和能力,本应该社工的专业性所在,因为这是普通志愿者很难做好的。可惜,有这种意识和行动的社工,实在太少了。

  结论如下:

  专业性意味着一项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社会功能,所以需要特有的(Professional)知识技能。

  公益的独特社会功能是生产公民权利。生产公民权利,无外乎三种路径: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公民创造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公益推动公民参与,可以分为助人者参与和受助者参与。志愿服务本质上是“助人者参与”,从这个层面上讲,为数众多的志愿者是在从事专业的公益。而大多社工既没有推动助人者参与,也没能推动更高层次的“受助者参与”。所以说,志愿者做公益,比社工更专业。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