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广州市全民齐行动 积极打造“志愿之城”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3-18

来源:中国文明网

  广州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志愿服务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广州市以打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志愿之城”为总目标,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社区化、常态化为导向,积极拓展思路、完善机制、创新品牌,在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人员队伍、阵地载体、管理维系、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6月,截止2015年6月底,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数9645个,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经超过163万人,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0.4%。累计服务时间达2250万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间为18小时。全市有社区义工约65万人,社区义工队伍近6000支。人人想做、争做、做好志愿者的生动局面日益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打造志愿之城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志愿之城坚实基础

  强化市级统筹力度,促进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健全完善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2008年,成立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简称发志委),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下设协调办公室和活动办公室。成立市级、各区(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广州志愿者协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有关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决策部署。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作用,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职能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市、区(县级市)、街(镇)、社区(村)四级协同联动,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妇女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各类志愿服务团体、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实施,各展所长、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以广州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研究制定《广州市志愿服务时间管理办法》、《广州市志愿服务激励指南》等政策性文件,持续推进志愿之城建设。建立月(季)度测评机制,改进测评方法,充实测评内容,加强督导督查,定期公布测评成绩,确保志愿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宣传机制,制作刊播包含志愿服务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办好“文明导报”,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宣传志愿服务工作。

  孵化培育社会自组织,推动志愿服务“细胞化”发展。依托市青年文化宫建立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 “大管家”孵化服务。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在职员工、在读学生等群体,整合各类爱心团体,引导志愿服务自组织搭建内部管理体系,实现自我动员、自主排班上岗、自主拓展项目、自我管理维系的“细胞化”运行模式,夯实志愿服务发展的组织基础。

  强化队伍建设,培育志愿之城忠诚卫士

  壮大层级化志愿服务队伍。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各单位建立单位志愿服务队伍,各行业建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各区(县级市)建立社区(村)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完善各级志愿服务队管理架构,组建成立广州市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各职能部门分层级相应组建支队、大队、分队等专业化的便民志愿服务队,共成立志愿服务总队(队、分队)4364支,构建起了“志愿服务人人可为”的组织载体。

  强化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实现“自我运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托服务阵地就近就便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社区与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化对接运行日趋成熟,全市各类社会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据广州“志愿时”统计,全市注册组织用户9645个。

  形成标准化培训认证体系。加强广州志愿者学院建设,市人社局、团市委联合建立志愿服务岗位能力认证体系,出版《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着眼打造一批大局意识强、工作水平高、执行力突出的志愿者骨干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打造阵地载体,激活志愿之城生命细胞

  “志愿驿站”常态化开放运行。全市现有志愿驿站150家、志愿者43621名,自2010年建立至今先后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20次,贡献志愿时118万小时。目前,志愿驿站在团市委的监督引导下,采用“法人自治、社团管理”组织模式,依托志愿驿站管理团队建立的70个社会组织常态化开放运行。

  “志愿在康园”服务站常态化运转。以全市166个康园工疗站为依托,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特色”、“一站一课表”的模式,组建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助残“志愿在康园”连锁门店,为工疗站学员提供优质志愿服务。利用“志愿时”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上岗排班、时数登记、社会资源凝聚等全流程在线服务管理,构建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社会资源“点对点”对接体系,提高了志愿服务工作效率。

  志愿服务阵地网络遍及全市。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依托全市学校、医院、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依托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委会、福利院、“星光之家”老人院等建立志愿服务站,构建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志愿服务网络。

  打造品牌项目,擦亮志愿之城金字招牌

  以人为本,创造性的完成志愿服务进社区任务。我们把志愿服务活动富于生活化内容,紧密切合居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便民行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志愿活动的惠民性、实在性。一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提供居民生活便利。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志愿驿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各种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参与“大拇指行动”和“文明大行动”,“体验1小时”等活动,深入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依托各种志愿服务平台,2014年至今,全市共开展社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5000余场(次),仅2015年上半年共组织志愿者参与30余万人次,调动市民参与人数超过80万人次。二是开展大众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广州市“一家亲”文艺志愿服务团自2013年3月组建成立以来,坚持撒爱到社区、服务进基层、文艺惠民生的理念,组织引导62个文艺志愿服务分团、15个文艺志愿服务队、21个创作基地,常态化开展文艺进社区志愿服务。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1000多场,惠及群众10万多人次,以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粤剧、粤曲的艺术形式,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文化需求,广泛培育社区文明风尚和和谐社区家园。三是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广泛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垃圾分类等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每年举办“3.5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日”“12.5国际志愿者日”、“排队日”、“让座日”等活动。在2014年第三个“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的一周内,有近千个志愿小分队约16.2万名“绿羊羊”志愿者活跃在志愿驿站、康园工疗站、青年地带、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敬老院、启智学校、社区文化广场以及广州的街头小巷,用爱心缔造民一个个环境优美、秩序优化、服务优质的社区环境作。

  围绕服务民生,深入开展“三关爱”、“邻里守望”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妇女志愿者协会、义工联、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等各类志愿者组织的力量,突出人文关怀,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据统计,2014年共有1.7万多名志愿者为 3.1万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开展“小雁子”项目计划、“朝阳快乐营”、“两进三同”活动等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建立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达164所,覆盖农民工子女10余万人。扎实推进阳光工程、星火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春节前夕,我市深入开展“冬日暖阳 有爱返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达2万人深入地铁、车站、码头、机场开展秩序维持、乘车指引、购票方便、行李搬运等志愿服务;组织16辆“爱心巴士”分5条线路免费送农民工回家过年。设立了1000个志愿助残示范岗,形成了心理疏导、家访、康体及文体活动、生活技能教授等一批常态化的助残服务项目,实现对服务对象和对岗位周边残疾人的长期帮扶。在第四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期间,原政治局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等领导同志专程视察了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并给予的充分肯定。

  围绕传播新风,持续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会同市有关职能部门,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系列行动,整治行路驾车闯红灯、旅游乱扔垃圾、剩菜剩饭、上网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每年举办“3.5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日”、“12.5国际志愿者日”、“排队日”、“让座日”等活动。配合我市持续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月活动,深入开展公共志愿服务,依托各种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志愿者参与“大拇指行动”和“文明大行动”,“体验1小时”等活动。2010年至今,全市共开展11000余场(次)主题月活动,仅2014年共组织志愿者参与30余万人次。

  推进资源整合,探寻志愿之城生命之源

  创新志愿服务资源对接平台。连续举办四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需求机构、爱心企业搭建了一个开放、高效的沟通对接平台,培育了专注于多层次服务领域、强调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市场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得到了广州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广州遴选出300个优秀项目与全国505个项目参展,共筹集了3784万元社会爱心资金。

  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资助与评估系统。依托“羊城志愿服务基金”规范志愿服务项目资助流程及体系,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制度,建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体系,健全服务新型城市化发展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库,形成了包括文明宣传、文化推广、治安维稳、绿色环保、扶贫助残、科技普及、助学帮教、医疗保健、法律援助、青少年社会教育等十大领域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截止目前,发起志愿服务项目超过2万个,广泛覆盖了社会和民生需求的各领域各层次。

  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宣传推广。推广使用统一的志愿服务标识系统,在全市志愿者中形成“穿志愿者服、戴志愿彩、唱志愿者歌、行志愿者礼、跳志愿操”的活泼气氛,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志愿之城”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