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母亲水窖”15年:水,让日子过出了希望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2-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由全国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等联合发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到今年已走过了15个年头。贫瘠土地上的每一口水窖,改变的不仅是西部山川的自然风貌,更让缺水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当年久旱逢甘霖的第一滴水,到如今13.94万口集雨水窖、1698处集中供水工程、534处校园安全饮水工程……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国英言谈话语间娓娓道来的,更多的是项目落实地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水,让日子过出了希望。

   妇基会秘书长秦国英眼中的“母亲水窖”15年

  源起于开发西部的调研

  从副秘书长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国英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任职时间刚好和“母亲水窖”的历史一样长。

  2000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那一年,在妇基会首任会长陈慕华的带领下,秦国英和同事们晚上住绿皮火车,白天下项目点,开始对西部地区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

  疲惫感一路随行,但终究敌不过调研的所见所闻带给秦国英的巨大冲击与震撼。严重缺水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贫穷的。“喝一口水,眼泪汪汪;饮一瓢水,就是天堂。”

  在贫困地区,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妇女常年与干旱缺水做着最艰苦的斗争,她们不得不挑起数倍的生活重担,承载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无奈。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能给孩子洗个澡,成了缺水地区母亲的最大梦想。

  “一个背水桶、一副挑水担,成为了压在妇女身上的一座山。”秦国英发现,在一些山区,娶来的媳妇儿被称为“背水媳妇儿”,她们每天七八个小时跋涉在背水的路上。驼了背、弯了腰,有的人甚至因挑水摔倒而落下终生残疾,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

  “在甘肃省马泉山,几十户的一个村落有17个光棍儿,都因为没有水而娶不到老婆。”秦国英说,那时候衡量一户人家的殷实程度,主要看储水量。媒人到男方家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知有几口水窖,“没有水窖的人家,很难娶上媳妇。”

  “记得有一次调研,看到一队人远远地挑着水走过来,大人挑着大桶,孩子挑着小桶。当他们走近时,只见孩子头发上白花花的,当地人管那叫虮子,长成后就是虱子。再看脖子上,泥垢堆了厚厚的一层。”水究竟有多难找?秦国英念起了西北地区流传的一首歌谣:“半夜起床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回水,回家太阳快落山。”

  在这样的地区,人们面临的不是没水灌溉、没水洗澡,而是根本没有水喝的生存困境。因水致病、因水致残、因水致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水成了当地百姓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的瓶颈。

  第一口“母亲水窖”的诞生

  面对西部母亲干渴的呼唤,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决定把救助项目确定在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安全饮水问题上。2000年12月,“大地之爱·母亲水窖”这项在此后15年中覆盖全国、造福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群众的惠民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第一年的实施规模达到数千万元。

  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刘家岘村,村民汪六十一家是“母亲水窖”恩泽的第一户。从这第一口“母亲水窖”开始,国家在变,甘肃在变,漳县也在变。

  没有“母亲水窖”前,下山挑水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刘家岘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的。汪六十自打记事的那一天起,就看着爷爷和父亲挑水。日复一日,爷爷挑水的次数随着头发的花白而减少,父亲的身影在挑水路上日渐佝偻。

  从父亲手中接过挑水担的汪六十,20多年来为挑水走了1.8万公里山路。一担水从50斤增加到80斤,除偶尔下雨山路太滑不能出门,几乎天天不落。“担子一担,就要挑水去。”听起来并不复杂的动作,对汪六十的妻子赵四妹而言,是一项困难且吃力的体力活。可为了解决一家人的饮水问题,这个勤劳的女人只能把沉重的扁担压在她柔弱的肩膀上。

  秦国英告诉记者,陇中地区一些人家里原来有水窖。多是在院子里挖个深坑,讲究一点的在里面抹上红土泥,下雨时存雨水,从山下挑来的水舍不得用的也存在那里。简陋的土水窖不但渗漏严重,卫生更是难以保证。

  选址、挖坑、砌砖、抹水泥……2001年夏季的一天,村干部带着修水窖的人进了汪六十的家。从那一天起,一家人再也不用喝土水窖里不干净的水了。

  到底是哪一年告别扁担的,汪六十记不清了。但是在他心中,“母亲水窖”是所有改变的开始。15年来,家里新盖了砖瓦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买了农用三轮车,压在赵四妹身上的担子也轻松了不少。

  和赵四妹一样,对生活在刘家岘村的许多人来说,因为自家屋院中的一口水窖,命运转变的种种奇迹早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母亲水窖”好像是给村民壮了胆儿,只要窖里储满了水,心里就踏实,生活就有了奔头、有了希望。

  涛涛的眼泪

  15年来,“母亲水窖”的形象大使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明星人物。但让秦国英最为感动的,是曾经的地铁广告中那个噙着泪水的瘦小女孩,面对干涸龟裂的土地,她的眼神中充满着期盼。和其他西部缺水地区的孩子一样,她的愿望仅仅是每天都能够喝上水。

  宣传照片拍摄那年女孩只有10岁,正值“母亲水窖”的第一个5年。“在干旱缺水的地方,总能够听到许多与水有关的人名。”秦国英回忆说,每当自我介绍时,女孩都会大声地说:“我叫李涛涛,波涛汹涌的涛。”

  在李涛涛的家乡,水是最宝贵的东西,在她成长的记忆中,最挥之不去的事情就是缺水。“我来自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狼洞沟村土篙自然村,我每天都要和妈妈赶着毛驴车走3个小时的路去拉水,井里打来的水很浑浊,比妈妈的汗水还苦还咸呢!我外公喝了一辈子苦水,因为没有水,从来没有洗过澡。我和同学们每天上学只能带一瓶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天天有甜水喝……”每当想起涛涛,这些话总会在秦国英的脑海中回响。

  从7岁开始,涛涛就要帮聋哑的妈妈喂鸡、做饭,还要一起赶着毛驴车走上3个小时,到一处水井拉那种含氟量很高的苦水。因为家里穷,拉水的驴和车是从邻居家借的,每次要分一半的水给邻居作为酬谢。

  拉回家的水苦涩难喝不说,每吃完一缸水,缸底都会有二三厘米厚的泥沙。水中含氟量高,不仅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带来许多疾病,长时间饮用还会形成“黄黑牙”。

  可就是这样的水也要精打细算:一家人的洗脸水只有盆底勉强能掬上来的几捧,洗米、洗菜后的水要洗锅刷碗,实在脏得不能用了还要浇地或喂牲畜,洗澡更是一年难得有一次。

  每天上学前,涛涛只能喝上一小口苦咸的井水,然后她会小心翼翼地装上多半瓶水带到学校去喝。从家到学校至少有15里山路,还要穿越沙漠和戈壁,可就是再热再渴,涛涛在路上也不敢多喝一小口,因为学校里也没有水。

  2005年10月,全国妇联为李涛涛的家乡筹集14万元,兴建了当地第一口“母亲水窖”。如今10年过去了,泪水婆娑的小女孩长成了秀气的大姑娘。建在涛涛家门口的硬水软化蒸馏棚,每天能收集到的30公斤“甜水”,早已冲淡了她记忆中那股苦咸酸涩的味道。

  爱心守望带来和谐健康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项目启动到中国妇基会首任会长陈慕华离世的10年间,“母亲水窖”每年收到的第一笔捐款都来自她的工资;为保证工程质量,基层妇联干部始终坚持在打窖第一线,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凉水,晚了就住在农户家;为“母亲水窖”捐款的,有连续11年奉献爱心的老人,也有每年春节后捐出压岁钱的小朋友……

  15年励精图治、不懈创新,项目实施地的变化令秦国英发自内心地欣喜。留守在家的妇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再也不用为“那口水”发愁;有了“母亲水窖”的老人,就像是得到了糖果的孩子;告别了碱水、苦水和细菌严重超标的不清洁水,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增强,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有了水,日子开始过得细致、和谐,有滋有味,尤其让村里的妇女真正感觉到了幸福,就连婆媳和邻里关系也随之变好了。

  有了水,解决了温饱,不少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蔬菜,发展庭院经济,让日子过得更好些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中央连片开发、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中,“母亲水窖”与其他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紧密结合,在西部干旱的土地上,绿色的希望正在生机勃勃地蔓延。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