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深圳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志愿者人均每年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约40小时;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1880家;在医疗救护、抢险救援、网络安全等19个领域组建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国际志愿者日前夕,记者从团深圳市委获悉,5年前,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项“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目前均已实现,深圳在国内率先建成“志愿者之城”。
深圳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都出现在这座城市。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百万志愿者给各国宾朋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借助大运会的成功举办,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从社会参与、志愿组织、社区服务、激励机制、资源保障、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目标,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志愿者之城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用5年时间建成“志愿者之城”。
围绕“志愿者之城”建设的目标,深圳实施了“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六化建设:以社会化动员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以制度化规范确保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以项目化运作让志愿服务“贴近需求”、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志愿服务“简而易行”、以社区化覆盖实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以国际化特色实现志愿服务“引领潮流”。
为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深圳编制全国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读本》,在3所高校开设志愿服务课程;推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使“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城市宣传的流行语;推出实名制红马甲、电子志愿者证、U站等深圳独特的志愿者标识,设立了“公务员志愿者行动日”“深圳义工节”等主题日。
为了使市民更加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深圳还搭建起实体型、网络型、资源型“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参与机制。全市建成包括“城市U站、社区U站、绿道U站”等规范化服务点262个,其他常态化服务点达624个;在全国率先同时在“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有500多个;注册成立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募集资金3000多万元,集聚了一批公益性基金会、社团等资源型平台。
此外,深圳还建立了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总队,全市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4.32万人,其中外籍志愿者约2000人;在外籍人士聚集社区推出外语教学、文化传播、赛会展会等6类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库,正积极筹建国际志愿者学院。
据团深圳市委书记蔡颖介绍,目前,该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20.9万,占常住人口的11.2%,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9464个,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超过1880家,约占社会组织总数的20%。深圳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专业,在医疗救护、抢险救援、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垃圾分类、海洋环保、禁毒防艾、法律援助、文化服务等19个领域组建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覆盖齐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库。
近日,由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对“志愿者之城”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评估报告显示,5年前提出的全市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数、志愿者平均每人每年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数量等20项目标均超额完成。这表明,深圳已建成志愿者之城。
团深圳市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者之城”建设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深圳志愿服务事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志愿者之城”示范市。
本报深圳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