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揭开留守的“迷雾”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7-17

来源:《中国财富》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化解,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以及以人文关怀为主旨的发展模式的建立。

  “我很想父母陪伴我,我感觉很幸福,我不想他们去打工,家里只剩我和奶奶两个人,实在是太冷清、太没意思了,但父母不挣钱就没法生活。”这是留守儿童小欣的作文《我想要的那种家庭》中的一段话。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弱势群体,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量可观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园,涌入城市务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由于受到户籍管理制度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壮年无法在城市定居,更无力带上孩子进城上学。于是,伴随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致使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

  此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在针对“毕节事件”就说,“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家庭分离之痛,不如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殇。”

  6月18日,《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正式发布,白皮书并没有分析留守儿童的成因,而是通过对六省农村地区的2131份有效问卷调查真实地将数千万留守儿童心灵状况展现出来:有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有260万孩子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阅读会改善留守儿童心灵状况……

  他们的“心情”

  女童保护的发起人孙雪梅谈起“毕节事件”时说:“其实并不是贫困杀死了这几个孩子,他们其实是处于一种困境当中孤独、绝望,最后也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自杀。”

  “孤独”、“绝望”,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让十几岁的孩子滋生出这样的情绪呢?

  白皮书数据将儿童情绪分为“烦乱”、“迷茫”、“愉悦”和“平和”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调查。数据显示,有21.5%的农村儿童的烦乱程度较高,说明他们对自身当前生存条件不满意,并感受到明显的危机;16.4%的农村儿童的迷茫度较高,说明他们对自身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不明确,并感受到无聊和缺乏信心。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的儿童在烦乱度、迷茫度方面更严重,在愉悦度方面较少。这一方面,可能是母亲在为小学阶段儿童提供稳定可靠的生存条件、增进对未来的信心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母亲外出往往伴随着父母离异,而这一事实对儿童的生存条件和未来希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与父母联系次数对农村儿童烦乱度有显著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越高,其中所蕴含的亲情的缺失可能是更为深刻的,而且是难以弥补的。

  老师的一些忽视,也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北京歌路营分析: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的儿童在烦乱度、迷茫度方面更严重,在愉悦度方面较少。一方面,可能是母亲在为小学阶段儿童提供稳定可靠的生存条件、增进对未来的信心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母亲外出往往伴随着父母离异,而这一事实对儿童的生存条件和未来希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其烦乱度和迷茫度的加剧、愉悦度的减少.

  分析:全国妇联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6000万人。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均是男孩多于女孩。

  分析:留守儿童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独有的社会现象吗?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在全国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有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也有安徽、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令人意外的是,经济发展排在全国前列的广东省的留守儿童比例排在全国前五。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

  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杜爽认为,对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不会太觉得孩子有什么心理问题,留守孩子比较集中的问题,比如社会适应难,孤独感强,包括负面情绪比较多,包括可能焦虑感强,这些东西是在老师视野以外。

  他们的“娱乐”

  在留守儿童中,超过两成几乎没有看电视或玩游戏,每天做家务超过2小时这一选项,留守儿童接近12%。西南地区有16%的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超过2小时。

  杜爽说:“我们通过在线的模式开发一款用在线PAD的模式,把很多孩子,尤其针对留守孩子12大类的心理问题开发了一个心理故事版本,都是心理的小故事、小视频,然后在线跟他们互动,这样一个小小的成果,我们选择一间农村学校做试点,用校长的话来说,孩子抢疯了。头一天晚上装的设备,第二天早上竟然6点钟就有孩子跑去玩,甚至有的孩子晚上10点钟不睡觉偷偷去玩,可见孩子们游戏的匮乏到了什么样的状态。”

  课外作业时间对农村儿童烦乱度有显著的影响,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越多,烦乱度就越低。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几乎没有作业的儿童,在烦乱度上居然是最高的;另一方面,与每天做作业1到2小时的儿童相比,每天做作业2小时以上的儿童的烦乱度有提升的趋势。这一结果或许说明,适量的课外作业时间有利于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

  另一方面,课外娱乐时间对农村儿童烦乱度也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儿童每天课外的娱乐时间越多,烦乱度就越低;但课外娱乐时间超过2小时,儿童的烦乱度反而大幅度提高。

  一直以来公众对阅读确会改善留守儿童心灵状况这样一个结论都将信将疑。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这种改善确实发生,首先不同于作业,阅读是主动学习过程,因此对学习成绩有显著提升,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力是除去地域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阅读或许通过提高成绩、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提升了他们的心理指标。并且,阅读甚至比游戏、看电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

  他们的“未来”

  金锦萍说:“为什么现实中儿童的困境依然存在,而且好像还没有改善的迹象,问题在于,我们说得多,做得少。我们政府可能有政策,但现有的机制,包括工作人员,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知识专业、经验去解决问题,我们社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

  根据调查显示,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对此,白皮书给的建议是:“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每年1次的儿童在迷茫度和烦乱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见面次数较多的情况;与父母的联系少于每月3到4次的儿童在迷茫度和烦乱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见面次数较多的情况。

  根据这一结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每年应与孩子见面1到2次;与孩子的联系次数至少应保持在每月3到4次以上,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

  然而真的能做到吗?“年轻人在农村没出路,这是现在乡村人所面临最真实的问题。因此当农民的多元的生计方式遭遇到现代化或者商品化的发展道路挤压的时候,留给农民的选择其实已经不多了,除了外出务工挣钱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叶敬忠说。

  同时,叶敬忠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做了设想,他说:“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化解,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以及以人文关怀为主旨的发展模式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这种发展模式要改变对农村和农民生存资源的挤压和汲取,还农村以活力,还农村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力。要实现这一个目标,首先要停止以现代化为名,对农村土地人力资金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的汲取。同时应该将财政投入和扶贫政策真正向农村倾斜,以地方特色和农民意愿为前提,来促进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农村居民实现本土生活的安定富足。”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