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4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包括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青少年更多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3%,完善应急志愿者管理等7项工作内容。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图为春运即将来临,北京西站志愿者已开始行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江苏无锡联合有关地市开展的“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成了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的响亮名片。资料图片
近年来,围绕落实党中央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央文明委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有力举措,取得积极进展。我国的志愿服务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明确工作理念
拓展志愿服务内容
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把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相结合、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坚持“三个结合”是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三个结合”为工作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以项目化为抓手,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内容由过去单纯的打扫卫生、扶弱助残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扶贫等领域拓展,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江苏无锡联合有关地市开展了“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成为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典型。四年多来,该行动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参与、跨区域联动,以志愿服务建设生态文明,用全民公益弘扬核心价值的响亮品牌。
四川积极构建扶贫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志愿服务行动。2016年,由省文明办拨付专项经费,在全省88个精准扶贫县建立学雷锋爱心联盟,每县每月组织开展8次以上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关爱空巢老人、困难职工、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启动“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村级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为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广泛深入开展,2016年10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体系。该《实施意见》公布了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61个示范单位,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据了解,目前全国4692家博物馆中,约有50%的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共有志愿者近25万人。
加强制度建设
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制度建设是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志愿服务活动由零星分散、突击性活动向有组织、有规模、经常化、常态化活动转变。
目前,由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已经确立,工作运转高效有序,获得了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陆续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比如,中央文明委于2008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5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印发《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和《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
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加强平台搭建、培训管理、激励回馈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助推志愿服务从“搞活动”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
随着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注册青年志愿者8000多万,注册社区志愿者3200多万,注册巾帼志愿者970多万,加上其他各类志愿者,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志愿服务队伍呈现出年龄结构日趋多元、党员作用得到凸显、社会力量日益活跃的新特点。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推动党员志愿服务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广大共产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和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履行社会责任。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褒奖制度,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助推器作用,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具有加油站作用。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三个有效机制。
嘉许回馈机制初步形成。从2015年开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工作导向,很提士气;团中央从1996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评选表彰活动;今年9月,中央5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优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黑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定期评选志愿服务领域的先进典型。各地以享受公共服务、积分入户入学、兑换服务商品、给予社会礼遇、优先录用录取等为主要内容,设计出台了具体措施。
星级认定机制初步建立。2012年,民政部出台《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规定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300、600、1000、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请认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目前,依据服务时间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认定已经成为各地的普遍做法。2015年,教育部出台《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大学学段实行学生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
权益保障机制初步成型。主要包括制定法规、设立基金、购买保险等。上海出台了《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规定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活动受到法律保护。郑州等地设立了“好人关爱慈善帮扶基金”,将市级优秀志愿者等纳入关爱帮扶范围。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采取了政府全额买单、企业爱心赞助、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自行购买,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等方式,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