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15年铸一剑,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弘扬志愿者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5年来,上海科技馆与市文明办、市教委密切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拓展平台,以志愿者服务总队建设为载体,引导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投身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造就了全国首个场馆志愿“365天全天候服务”的奇迹,更成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表示,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上海科技馆正处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三馆合一”集团化运行与建设并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科技馆改造、自博馆开门到天文馆开工,都离不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事业。希望广大高校学生志愿者通过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这个平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文明修身,传承志愿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机制,
每年志愿服务28000余人次
上海科技馆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始终坚持把培育文明风尚为己任,坚持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服务宗旨,建馆15年来已累计接待观众5900万人次。但上海科技馆并不满足科普工作,建馆伊始就成立了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导、组织公众投身科普事业,着力提升上海城市文明。经过15年建设,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投身展区志愿服务,每年志愿服务达28000余人次。
在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的联手推动下,上海科技馆高度重视高校志愿者队伍在科普传播、志愿服务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在本市率先探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志愿服务联动协同机制,每年通过市教委、团市委牵头协调、各高校团委、文明办组织参与的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推进会,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目前,上海科技馆高校志愿者队伍初步形成了统一招募、培训上岗、两馆上岗、协同管理、联合表彰的工作格局。
15年来,上海科技馆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服务形式从为观众导览逐步扩大到为科技馆发展献计献策,如参与观众满意度测评、科技馆更新改造问卷调查等。服务内容从展区导览逐步扩大到科学小讲台、科技馆临展等各个科普项目。服务范围从公办高校扩大到覆盖民办高校,从科技馆单馆服务扩展到科技馆、自博馆双馆上岗。
2015年4月19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一批又一批高校志愿者投身自博馆志愿服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绿螺”。在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是来自上海公安警校的“平安建设”学警志愿者服务队。该校与上海科技馆的合作由来已久,其中,自然博物馆的公民警校志愿服务项目从开馆试运行之日起一直延续至今,共组织了845名学员参与。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前,馆方提出,是否可以组建一支专职安保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得知需求后,上海公民警校就组建志愿者问题进行了商讨。上海公民警校常务副校长范立华认为,学警本来就是服务群众的民警后备力量,而且和群众打交道,更能树立学警“执法为民”的公仆意识。自然博物馆也看中这些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朝气,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由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学警志愿者队伍承担相应的安保任务。
4月19日上午,自然博物馆入馆人数瞬间突破5000人的承载量,馆外等候的游客队伍长达1000米左右。馆方临时启动限流方案,需要公安警校的志愿者全力配合。考验他们的时候到了!这些学生开足马力,在安检口的尽可能加快速度,在内场的扯着嗓子大声引导。教官还设置了流动观察哨,预判客流,打击“黄牛”。他们不仅阻止了好几起纠纷,还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抓住了小偷,找到了走失的孩子。
志愿者许浩晟参加活动时,看到一名游客神色焦虑。主动和游客交流后,他了解到游客的手机被窃了。于是,他马上向博物馆保卫处通报了情况,保卫处随即拨打110报警。许浩晟还从被害人那里了解到了小偷的体貌特征,在区队长的帮助下,还将小偷的样貌告诉了所有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员。在大家的帮助下,没过多久就找到了小偷,并将他成功抓获,把失窃的手机物归原主。
由于自然博物馆内儿童比较多,有时会发生儿童走失的情况。一次,一名家长求助志愿者,说他的孩子不见了。得知情况后,学员志愿者都积极响应,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终于能派上用场了。通过对监控录像及家长提供的线索进行排摸,一个小时不到,志愿者们就将孩子找了回来。家长十分感激,还在微博上表扬了公安警校的志愿者们。
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业务部主任褚强说,“平安建设”学警志愿者服务队将来基本都是治安警,都要与老百姓直接接触,为他们服务。在做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许多学警都克服了之前不善于沟通、不主动沟通的缺点。在自然博物馆维持秩序时,他们都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交流服务能力,也为将来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上海公安警校将开发一套志愿者培训课程,针对自然博物馆的综合安保方案,结合志愿者的专业背景、综合素质以及上海大型活动项目内容,开展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将开展相关文化知识、外语会话、安保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褚强说,通过这一系列培训,学警能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从引导到自觉,“银马甲”“小绿螺”不间断
作为5A级旅游景点,上海科技馆全年对外开放,高校志愿者队伍无一日间断地在此进行社会服务。全天候的科普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践行志愿者精神的体现,也是展示上海青年学生道德情操的窗口。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意义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更是希望通过组织大学生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切身参与上海城市建设,把志愿服务由教育引导向行为自觉转换,让志愿服务成为上海高校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日不难,十年不易。每天早晨,科技馆、自博馆门都会聚集来自高校的志愿者们,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上岗,为科技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无论在寒暑假还是黄金周,人潮涌动中总能看见高校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人人都是服务大使,事事关乎青年形象”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志愿者心中。他们在岗位上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热情、耐心地讲解和引导,帮助操作互动展品,以自己的行动向游客传递文明理念。
目前,每天都有约90名高校志愿者在科技馆和自博馆进行社会服务,双休日为120名,黄金周多达200名。科学小讲台主持人、科普剧演员、观众反馈调查员、出版社与图书信息校对员、学术讲座与“志愿者玩科学”节目研发者……在宣传科普的同时,高校学子积极拓展服务,在科普项目、科技馆更新改造的建设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尽情展示“银马甲”“小绿螺”的精彩。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介绍,上海科技馆不仅仅是提供志愿服务岗位,更重要的是和教育主管部门联手,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力载体。上海科技馆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特点:上海所有高校都组织了大学生参与科普服务,科技馆的所有部门都可供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每个开馆日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奉献。王莲华表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关系到民族复兴和未来发展。“我们与教育部门联手打造全社会育人的大格局,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