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暖青汇
12月3日,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圆满落下帷幕。经过3天激烈角逐,重庆日报“尹明助学·爱洒四方”困境孤残儿童成长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从全国5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不过,让人好奇的是:
尹明到底是谁?
他究竟做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高的赞誉?
要回答这一切,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1、重庆日报16年来的未解谜团
这是一张来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汇款单,汇款金额为1500元,汇款人姓名“尹明”,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3000号”,附言“请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谷巧玲2013年上半年资助款”。
但你一定想不到,就是这张看似没有特别之处的汇款单,却成为重庆日报16年来的未解谜团!
2、谁来圆她们求学梦?
2000年,《重庆日报》刊发了丰都小女孩谷巧玲因贫失学的新闻,后来这个叫尹明的读者就寄来汇款单让重庆日报代为转交,并要资助她。从2007年起,他又开始资助另一位小女孩王迎春。
“这一寄就是16年,从未间断。”从第一张汇款单开始,重庆日报就承担了转交汇款的任务,而这一任务,也成为《重庆日报》创刊60多年来延续时间最长的“超级任务”。
16年来,无论舆论沸腾或冷清,“尹明”的汇款单总会像当初承诺的那般如约而至。截止2016年,他累计寄出汇款36笔36500元。
3、多次寻找“尹明”无功而返
16年了,我们从没见过这个人,甚至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重庆日报在这16年中曾多次派记者试图找到“尹明”,但始终无功而返。
16年间,这个谜一样的故事的最高潮部分出现在2007年,“尹明”入选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位候选人,成为唯一一个用爱心符号替代头像的候选人。只是,直到轰轰烈烈的评选活动结束,这个故事的主角,依旧没有出现。
《重庆日报》在2013年3月4日学雷锋日前夕,推出了耗时两个月采写、长达一万字的跨版深度报道《寻找尹明》。2016年3月,“尹明使者”现身重庆日报,但依旧不肯留下自己和“尹明”的任何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重庆日报》共刊发尹明的相关报道39篇,总字数超过五万字。16年来,一拨拨重庆日报记者寻找尹明的大型行动至少有4次。
4、“尹明助学基金”大爱无疆
2006年,“尹明”作为一个城市符号,入围感动重庆人物候选名单;
2013年,“尹明”荣获感动重庆人物特别奖。
16年来,本报义无反顾承担起了转交“尹明”汇款的任务。在谷巧玲因家境改善谢绝捐款后,本报揣测“尹明”的意愿,将他的汇款转为资助万盛青年镇的几个贫困女童。
2014年,本报和团市委联合成立尹明助学基金(设在重庆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下面的子基金),并成立了尹明助学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尹明助学圆梦行动”。
3年来,参与活动的志愿者累计达到5000余人,全市共有7个区县参与其中,20余个企业和单位也通过捐赠爱心物资的方式帮助困境孤残儿童。
3年间,志愿服务队募集资金1000万元,帮扶困境孤残儿童5000余人,并形成“尹明助学·圆梦行动” “尹明助学·阳光助残”等多个品牌活动。下一步,“尹明助学·爱洒四方”志愿服务活动还将进一步深化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爱心机构的合作,继续扩大影响力。
5、身边的“尹明”越来越多
在本报寻找“尹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尹明式的人物涌现出来。在重庆市慈善总会官方网站上,每月都会公示捐赠款物。记者点开“2016年1月接收捐赠款物明细表”,发现爱心“隐形人”出现了10次:
1月13日,爱心人士捐1000元,
1月20日,爱心人士捐3000元,
1月20日,爱心人士捐846.36元,
1月20日,爱心人士捐16000元,
1月22日,爱心人士捐8000元,
1月28日,爱心人士捐5000元,
1月31日,爱心人士捐115.21元,
1月31日,蒋家新生代捐1000元,
1月31日,爱心人士一批捐7286.07元,
1月31日,爱心人士捐1600元。
此外,还有更多的捐款人使用了化名,比如“老张”“一退休工人”“普通市民”等。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感人的平凡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让他们的眼睛一次次湿润、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根据行为举止和外貌,他们判断,这些爱心“隐形人”中,收入并不丰厚的普通人占绝大多数。
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化名,变成一座城市的符号。这些年来,“尹明”就如同投进平静湖水的石头,激起层层波浪,形成的爱心涟漪荡漾开去,一圈又一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2017年,我们将招募更多的爱心志愿者,在学雷锋月、儿童节、寒暑假等节假日深入困境孤残儿童的家里,进行帮扶。并通过报告文学、广播剧、电影等方式推广“尹明助学爱洒四方”困境孤残儿童成长关爱行动。
重庆日报苦苦追寻16年,采访报道的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们坚持传播正能量的行动始终如一。今天,我们好想说一句:尹明,虽然至今不知你是谁,但更多人活成了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