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刘国正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做人求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批评是爱,吹捧是害;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真正的共产党员最讲认真。
“平时都捐钱,很少有捐旧衣服这种场合。大家都特别踊跃,有的人一捐就捐六七十件,办公室都堆不下了。”宣武医院郭米嘉医生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不到一个小时,捐赠物品越聚越多,有九成新的品牌牛仔裤,有纯羊绒的红色小毛衣……因为捐赠的衣服太多放不下,有个科室的工作人员放弃了小推车,直接推着堆满了旧衣服的病床过来了,引起了同事们一阵快乐的尖叫。这么多的旧衣服,也让前来接受捐赠的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项目主任商慧有了欣喜之余的小烦恼,带来的面包车塞不下,估计要多跑两趟来拉了。
这是前不久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走进宣武医院捐赠活动的一幕,当天共接收了宣武医院基层党支部捐赠的3600 余件旧衣物和用品。
据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介绍,民政部自2013 年4 月22 日批准开展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通过在机关、学校及社区设置收集箱及上门服务,搭建起常态化的社会捐赠桥梁。目前共设立了300多个收集箱及站点,开设了20 多家爱心超市,已收集家庭闲置物品达400 余吨,惠及北京、河北、黑龙江、云南、四川等地的福利院、中小学校等,受助人群达十几万人。在中铁建筑工地、地球站爱心超市、各大高校等举办的爱心义卖活动,培训了数百名环保志愿者,从衣物回收、分拣、消毒、运输到超市销售全流程,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近日,记者就地球站项目专访了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
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
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
记者:从2013 年至今,地球站项目连续3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说明的确有自己独特的创意与项目规划。请问当时协会是怎么想到启动这样一个与回收二手物品有关的公益项目?为什么命名为“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定位是什么?
刘国正:环境记协成立近30 年来,一直以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己任,曾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寸土寸金的楼宇里,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地堆积着一些长久不用、弃之可惜的各类闲置物品;而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工群体、老少边穷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基本需求还得不到保障。
我们借鉴西方社会企业的模式,设计了“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项目,定位是改变以往突击式的捐赠形式,建立起常态化的捐助渠道;避免完全依赖社会资助生存,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公益事业开创就业岗位。
记者:回顾这3 年的运作,您认为,与其他有相似内容的公益项目比,地球站的特色是什么?
刘国正:项目的宗旨在于推进循环经济、垃圾减量、物尽其用的环保理念,通过在城市的机关、学校、企业及中高档社区内安置“收集箱”、热线电话通知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收集家庭闲置物品,经过分类整理、修缮消毒等处理后,一类直接捐赠至弱势人群相当于架设起了城乡间的一座桥梁;另一类通过义卖形式为适宜人群提供低价物品服务,实现物尽其用,全部收入均用于公益事业。
通过开办爱心超市、工地义卖等社会企业模式,将市民捐赠的物品以微利送达至弱势群体,在民政部的扶持下,争取经过几年运行和积累,使项目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球站项目作为环保公益项目,仓库分拣、消毒、运输、店员等从业人员多源于弱势群体,3 年来,已创造就业岗位近百个。在努力实践“节约、环保和慈善”理念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公益行为增效的新模式。
以衣服回收为例,地球站将捐赠的衣服经消毒、分类后进入爱心超市,当购买者用几元钱将其买走后,这件闲置衣服一方面得到了重复利用,实现了其环保效益;另一方面衣服卖出的几元钱在积少成多之后,将被再次捐赠给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同样还是这件衣服又实现了其慈善效益。这种模式被称作公益行为增效模式。
记者:我们留意到,地球站从最早自己运作,到逐渐扩大合作,比如与工友之家、爱心衣橱等其他公益机构合作,与中铁、隆庆祥等企业合作等等。在发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刘国正:地球站项目是一个需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项目,因此一开始启动时即与团中央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少年新闻出版总社等青少年组织合作,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不断有相关的公益组织加入,如中国中铁公司、爱心衣橱、工友之家、隆庆祥公司、北京青年报社区驿站、荣昌洗染店、中铁快运等等,这些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加入,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仅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大大降低了项目运作成本。如爱心衣橱与我们关注的都是贫困地区,在他们现场送达捐赠物品时,顺便即可考察当地弱势群体的需求、落实分发物品的志愿者,我们即可按需送达所需物品,节省了大量的考察费用。
刘国正与受捐儿童合影
记者:我们了解到,地球站项目在最起初向社区推广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目前来看,社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在捐赠这个链条上,从发动捐赠者积极捐赠到送到真正需要的受助者手里仍是会存在很多困难,比如说如何发动捐赠者的热情,如何找到真正需要的受助者,等等。您认为,地球站面临的难题或者说困扰是什么?
刘国正:目前地球站项目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
随着项目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公众参与越来越广泛。如收集箱的安放已从一开始的频遭拒绝,到现在众多小区和机构主动要求安放;还有的在扩建站点,如北京青年报的社区报在小区内建的100 多个驿站,全部提供“地球站”服务;热线电话也不断接到集中搞捐赠活动的信息。随着收集量越来越大,房租、运输、仓储、捐赠、人工等成本也随之大幅提高。
同时,受捐地区往往比较偏远,如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援需要长距离运输,我们的车能运抵的地点离受捐者也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当地的人员和机构配合分发。
从总体上看,地球站项目目前尚处于对中央财政资金的严重依赖,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几年的市场培育时间和积累。
“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志愿者整理捐赠物品
记者:项目运作离不开成本这个话题,公益也是需要成本的。请问地球站项目的运作成本如何?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国正:地球站项目的运作成本主要包括:房租(库房、超市等)、运输(捐赠、日常收集等)、收集箱制作、志愿者劳务(均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等。仅这些支出即已超出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资金,如2014年成本支出即达到157 万,其中爱心超市收入仅13 万。
由于地球站项目从提高公众意识、市场培育到资金积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争取民政部的继续支持,同时也寻求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
记者:对于地球站的未来,您有何展望,如何能够实现自运作?
刘国正:目前地球站项目无论从辐射区域、管理模式还是服务品质,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项目的发展;同时,要开辟更多的创业收入,用以支撑项目的运作成本。
例如,现在的捐赠物品中适合农民工使用的衣物基本能够通过捐赠和义卖送达弱势群体。但除此以外的大量衣物,尚需开拓城市中的适宜人群受捐渠道。我们正在寻求与民政系统的慈善超市、残联等已建有受助网络的机构合作,互通有无,把大家的爱心捐赠物品送到最适宜的人群。
记者:对于家庭闲置资源再利用这个话题,您了解到的国外的社会组织是如何参与进来的?
刘国正: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从事此项事业已有百年历史,他们的公益组织也曾走过完全依赖社会资助运行,一旦资金断档,事业即难以为继的过程。因此无数的实践经验,使公益组织逐渐摸索出了重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模式,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不以盈利为目的,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这在我国香港、台湾也早已成为公众的共识。(《中国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