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尹玥
原标题:侨界盼《慈善法》“保驾护航”
尹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25日 第 06 版)
经过10年的踯躅与酝酿,中国首部慈善事业基本法《慈善法(草案)》终于问世,并开始公开征集各界意见。由于侨捐历来都是各项慈善捐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内外侨胞纷纷提议将其纳入《慈善法》,以此进一步保护捐赠侨胞的合法权益,为华侨华人的爱心“保驾护航”。
助祖国不遗余力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不论身处何方,海外侨胞都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在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共向灾区捐款5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特大爆炸,20多个国家的60个海外侨团在第一时间发动慰问和募捐……华侨华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始终是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主体和积极推动者。
华侨华人情系故里、报效桑梓,还体现于对家乡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慷慨解囊。在2014年召开的华侨捐赠工作会议上,国侨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支持、捐助中国国内公益事业款物总额已经超过9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教育领域。此外,扶贫济困、救灾、民生和科技领域也是捐赠、捐助的重点方向。
“中国目前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就应该不遗余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美国洛杉矶中华总商会会长庄佩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存隐忧期待完善
《慈善法》草案出台后,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志健就呼吁,要充分考虑到侨捐在慈善事业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在相关的条文中有所体现。
“慈善并不仅仅是为了名誉,而是为了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在多年积极参与侨捐的庄佩源看来,目前海外侨胞向国内的捐赠程序并不繁琐,而且中间会有领事馆帮忙,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侨胞往往还是会有一丝忧虑,“国内关于慈善机构的负面报道让人们不禁怀疑,他们有没有把募集到的善款用到该用的地方”。
法国华人律师协会会长孙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此前一段时间,国内慈善丑闻频发导致慈善机构公信力下降,一些人利用‘慈善’敛财增加了侨胞对善行的犹疑和观望。面对中国当前鱼龙混杂的公益乱象,《慈善法》的出台可谓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海外华侨捐赠者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捐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够用在需要的地方,这就需要慈善机构切实发挥作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庄佩源说:“慈善不为名不为利,而是为了情,是对祖国的关怀之情、对他人的帮助之心。”
为侨捐“保驾护航”
《慈善法》草案的出台,以及各界对侨捐入法的呼吁,让海内外侨胞感受到中国未来慈善事务向着公开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现代、科学、透明的管理体制会大大激励侨胞们的公益热情,”孙涛表示:“而在法案中对侨胞有所提及,哪怕只是一个‘侨捐’的概念,都会让侨胞们感受到深深的认同感,其正面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不少地方正越来越重视加强对华侨慈善捐赠权益的保护。今年7月1日,《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也已于10月1日起施行,其中都涉及到华侨的捐赠权益,包括华侨捐赠的税收优惠和税费减免等。
国务院也已于今年年初将华侨权益保护立法列入年度立法的研究计划,并已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权益保护法(草案)》的拟定。相信在未来,有了专项法律的保驾护航,侨胞们更能放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之中,为实现祖国繁荣、大同大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