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同一天,两家“国字头”基金会启动了两项大型公益徒步赛事。
9月1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简称“善行者”)与中国青基会的“挑战八小时”大型公益徒步活动(简称“挑八”)在北京市的郊区进行。
在大型公募基金会的善款来源中,公众捐款额度所占比例并不理想。但这两项大型公益徒步活动却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奇迹”。
善行者从去年的450支参赛队伍增至800支,筹款额度约为去年3倍。挑八的队伍数未变,筹资额度却翻了6倍有余。
善款翻倍的秘诀
截至9月13日18时,善行者的筹款总额超过457万元。截至9月15日,挑八的筹款总额近472万元。
善行者与挑八均不同程度地参照香港乐施会的毅行者徒步筹款活动,但并未设置“最低筹款额度”的门槛。
中国青基会公众推广部部长顾蒸蒸告诉记者,挑八的前三届活动按照家庭组、体验组和挑战组均设定了最低筹款额度,却发现会影响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公众筹款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人宁愿自己出钱也不愿意去劝募。即便有人愿意劝募,也往往筹集到符合最低要求的额度就不再劝募了。”顾蒸蒸说。
据此前善行者和挑八设定的活动筹款目标,前者是250万元,后者是150万元,均为去年筹款额的2倍左右。既然没有筹款门槛,那么,筹款任务如何完成?
首先,从游戏规则上来说,善行者共有800支队伍参赛,其中公开队伍有330支,由公众报名并参与抽签产生,其他队伍还包括荣誉队伍、赞助队伍、特筹队伍、合作队伍与传播队伍,均无需抽签,但在募款和合作上有一定的条件,这等于开辟了多个筹资的渠道。挑八的玩法类似,公众队伍是200支,其他还包括企业队伍、赞助回馈队伍、特别筹款队伍及嘉宾队伍。
记者观察到,两项活动的动员机制也类似,善行者与挑八均从线上线下开展全面动员。线上动员主要集中在各种QQ群、微信群以及官网等;线下动员主要体现在各种场合的宣导以及召开多次队长、中队长会议等。
两项活动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是活动的报名费,二是参赛者筹集的善款。中国扶贫基金会9月17日向记者透露,善行者800支队伍的参赛者为3200人,实收报名费为50.58万元;而按照300支公众队伍、1200人参赛计,记者计算挑八的报名费总额为12万元。
两家基金会均表示,报名费不计入募款额度。
截至9月15日,挑八的总筹款笔数达886438笔,正式队员2040人(包括300支公众队伍及其他队伍),人均筹款额为2313.3元,人均筹款笔数为434.5笔。不过,挑八的捐赠通道除了参赛者筹款,还利用腾讯乐捐平台面向公众募捐;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告诉记者,善行者活动的人均动员次数是13次,捐赠总人次达41531人次,人均筹款达1429.36元,队均筹款为5717.44元。
“公众的热情很高,每一个人都是‘火种’,我们所做的是提供引导。”顾蒸蒸说。
除了公众队伍,便是企业队伍,包括企业捐款并组织员工参赛或企业组织员工捐款参赛两种形式。有的企业提供大额捐款。
但这两项活动的初衷均为引导公众参与,为公众提供富有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公益产品。如果出现某一家企业拿出大额捐款,会否导致公众参与程度的弱化?对此,善行者和挑八均设定了一个规则:无论企业或个人捐赠多少善款,其组织的队伍数量均不得超过5个。也就是说,不会出现企业或个人“包场”的情况。
即便两项活动完成的筹款额都远超目标,但仍有筹款为零的队伍存在。顾蒸蒸认为,公众筹款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陈红涛则表示,明年的善行者可能不会增加参赛队伍,而是将机会留给更愿意做公益的人。
如此筹资,值还是不值?
如此大规模的徒步筹款活动,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均不菲。善行者所动员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000人,其中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基金会工作人员、高校志愿者及义工等。而挑八所动员的社会志愿者也达到200多人。
除了人力,还有场地、物料、传播、线下活动等方面的成本。
挑八的成本消化主要来源于3个渠道:首先是企业赞助,特点是现金少、物资多,比如活动场地与用车均为企业提供;其次是参赛选手的报名费;最后,如上述两项不能完全消化成本,基金会将动用部分非定向性捐款。
陈红涛介绍,善行者吸引了不少企业的赞助,他并未透露具体赞助数额,但所获赞助“足以覆盖成本”。
除了活动本身的成本,另一项成本则是捐赠项目的管理与执行费用,即筹款总额的10%。
如果单看投入与产出,两项活动的募款额度并不理想。顾蒸蒸告诉记者:“公众募款越多,执行成本就越高。我们要向成千上万的小额捐赠者交代善款去向与资金使用情况,这比起一笔企业大额捐赠显然成本更高。”
陈红涛则认为,单纯的投入产出比值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们的筹款额度增长很快,去年近160万元,今年450余万元。此外,我们最看重的是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关注项目能带动多少公众关注公益、关注贫困儿童,看重多少人参加活动、捐赠了多少善款”。
从社会效益方面来看,中国扶贫基金会乐于看到善行者的文章在朋友圈造成“刷屏”的景象,而公众不仅仅捐款,他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会觉得有趣、有参与感,心灵被触动。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参与者都在帮我们传播信息。”陈红涛说。
顾蒸蒸也认为,挑八给机构和项目的品牌度带来较大提升,“希望工程子项目与中国青基会的机构形象越来越被人熟知,而针对公众的品牌影响力上升后,会引来更多企业捐款。此外,参与挑八的公众捐赠人,其用户黏度和忠诚度也在连续上升。”
找到公众行善的价值点
善行者与挑八刚举办数届,而徒步公益活动在国际上却已很成熟。中国公益界人士一直对此类活动“垂涎欲滴”,却苦于条件不成熟。
早在2007年,顾蒸蒸曾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初步试水,举办50公里和100公里级别的徒步公益赛事,要求参赛者每人募集500元。结果让她啼笑皆非———报名者找她“讲价”,要求将标准降低至50元、100元。
她感觉自己超前了,“公众几乎没有筹款意识”。
但环境在剧烈地变化,到2012年,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达到1亿人左右,而在南方,“一个鸡蛋的暴走”等徒步筹款活动获得成功。
中国青基会觉得,此时再不行动就会失去市场。尽管郭美美事件的余波仍在冲击着中国公益行业,但首届挑八仍然取得轰动性的效应。
陈红涛关注徒步筹款活动也很早,他曾参加了毅行者活动。201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筹备这一活动,并在1年后正式举办了首届善行者。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递得更快,捐款的支付渠道以及效果反馈也变得更便捷。
以挑八为例,公众捐款后,会收到该机构秘书长涂猛的亲笔签名电子感谢函。活动官网也能即时显示捐款信息。
善款去向、使用效果、项目反馈等信息在参赛者的社交媒体群里不断发布,迅速传达至每个利益相关者。
据官网显示,今年善行者所筹集的款项,将用于贵州省威宁县的贫困地区小学生,在当地建厨房、发放温暖包。挑八的款项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援建快乐体育园地。
“我们发现,公众更爱周期短、透明干净的‘小而美’项目,捐款后能在最短时间内获知善款去向与资金使用效果。”顾蒸蒸说,“如果是发展性项目,比如援建学校,需要至少1年的周期,那就‘黄花菜都凉了’。”
中国青基会最近两三年的募款总额中,公众捐款仅占20%-30%的比例,中国扶贫基金会虽未透露这一比例,但陈红涛有着自己的观察:“以2011年的慈善数据而论,当年个人捐款总额约200亿元,如果去掉曹德旺等明星与慈善家的巨额捐赠,公众捐赠只有20多亿元,也就是说,人均不到两元。”
“如果要让公众不断地捐款,就要提供更多契合公众价值观,能提升参与感、体验感的公益产品。这就是举办善行者这类活动的意义。”陈红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