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桥”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共筑友谊,同绘未来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日期:2024-08-13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6月14日晚,随着航班的起飞,为期八天的“未来之桥”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格罗伦克高中的11名师生,在北京中学师生、大学生志愿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全程陪同下,在北京共同体验了一场融合志愿服务与文化体验的青春之旅。

本次交流活动包括旗舰活动和集中活动两个部分。旗舰活动期间,中美青少年一道同行,并肩志愿,共同体验生态环保、社会服务、助老助残、大型赛会等志愿服务项目。他们一起做香囊、包粽子、制龙舟、学书法,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参观北京科学中心、首钢园区等地,了解中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的成果。集中活动期间,中美青少年与“未来之桥”各团队一道,体验北京的古韵今风与前沿科技。他们游览慕田峪长城,亲身领略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参观中国历史研究院,聆听专家讲解,前往盛元书院学习中国茶文化,体悟中国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走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亮亮视野科技公司,体验AR、XR等科技设备,了解中国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实地调研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圆桌会上,他们就志愿服务项目、学生会和社团工作等话题开展热烈讨论,增进彼此了解;音乐会上,他们以音乐为桥,体验中国非遗等文化,进一步深化了友谊。

让我们一同听听中美青少年等真情流淌的真切感受。

中美学生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段旅程非常难忘。向志愿者们学习中国手语的环节真得很棒,在课堂上我知道了如何用手语表达自己的生肖属相、如何表达‘北京欢迎你’‘志愿连心 中美联谊’等语句。我非常敬佩这些志愿者,也很有成就感。我愿意再次来到中国,我想到中国不同的地方,了解更多中国的文化。我也愿意邀请中国的伙伴们到美国去!”

——美国中学生Jude

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们不得不分别。离别的场景令人动容,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有的人眼中泛着泪光。彼此之间的不舍和深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这种跨国友谊的力量。我记得格外清楚,帕特里克将一条绳子系在我手上,一边系一边跟我说“这是我们友谊的象征,Teddy”。”他的话语与行动无不温暖感动着我,令我动容。虽然我们语言和文化有所不同,但我们心意相通,结下了很深的感情。

——北京中学学生 范听心

陪伴了近一周的伙伴们要回国了,Aaron问我什么感觉,我说:“难受。‘再见’二字总是难说出口的。”我已经数不清跟同伴们拥抱了多少次,但当看到Henry亲手为我写的卡片,我依旧感慨万分。他们笑着邀请我们,有机会一定也要到美国访问。看着彼此之间难舍难分,我想这就是这次活动举办的意义。通过八天的行程,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志愿连心 中美联谊”的力量,搭建起了属于格伦罗克和北京中学的“中美之桥”!

——北京中学学生 王雨禾

平凡的六月,因为一场特别的中美交流活动而变得格外充实而精彩。我们与来自美国的朋友们交流,兴奋地分享着彼此学校生活的点滴。听着他们讲述校园里的趣事、社团活动和独特的学习经历,我们对大洋彼岸的校园有了新的认识。而他们也饶有兴致地倾听着我们的故事,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短暂却充实的时光里,友谊的种子悄然播下,文化的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

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探讨、一起体验,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快乐。我期待着未来还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我们继续在友谊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书写更多美好的篇章!

——北京中学学生 谭佳欣

指导教师感受

这次活动真是棒极了,我非常喜欢这种有体验感和互动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很可爱、负责、专业,我相信孩子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我也很喜欢有关中国文化的部分,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旅程。

——美国教师 Michelle

青年志愿者感受

在此次“未来之桥”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中,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在与美方青少年初见的第一天,孩子们的热情与活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位随行伙伴。 从日常翻译、景点介绍,到照片拍摄、文字记录,我与同行的志愿者们一起参与到线上线下的各项工作中,力争为大家营造活泼快乐的氛围,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谢谢”成为我们最常听到的词,大家的微笑也让我们充满无限动力。 我们尽己所能为此次活动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 王年廉

“志愿连心 中美联谊”中美青少年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是“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组成部分,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开展。八天时间内,中美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加深了解、增进互信、深化情感,结下的友谊将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推动中美交流与合作的使者,共同描绘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编辑:张琳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校对:高华婷(吉林师范大学)

责编:蔡晓淇、谭凌骏、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责任编辑:陈思阳】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