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要多整些“专业活儿” | 志愿观察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日期:2024-08-13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纯净的志愿服务价值与多彩多义的志愿服务实践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也逐步显现。“中国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开设“志愿观察”专栏,以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志愿服务现象,剖析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好经验、好做法,与志愿者朋友们一起见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的点滴。

“志愿观察”专栏常年征稿,欢迎广大志愿者朋友们踊跃投稿(投稿邮箱:zgqnzyz@126.com),分享对志愿服务现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们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同关注参与。

本期我们推送的是文章《高校志愿服务要多整些“专业活儿”》


3月5日晚,“论整活儿还得是大学生”“原来志愿服务还可以这样做”“真正的学以致用”等热评,出现在“向雷锋学习·我和我的志愿青春”2024年3·5云上故事会的弹幕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志愿者聚焦乡村古建筑修缮,助力乡村振兴,让《村里来了群修古建的年轻人》;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的志愿者不仅修复文物,而且开展宣讲展览,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这群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大学生,结合专业所长,精准对接需求,呈现出多元的志愿服务“解锁”方式,让网友眼前一亮,引发热烈讨论。

高校志愿服务在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中一直发挥着先导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基础性作用。据笔者观察,高校志愿服务基础很好,但近年来“想象力”趋窄、“重短期活动,轻项目建设”、“重大型赛会服务,轻就近就便服务”等存在。如何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整体活力和育人成效,值得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提升专业化水平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以各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为底蕴,充分发挥大学生学科专业特长,打造“一院一品”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不少高校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AI宝贝”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所长,将AI图像修复技术应用到寻亲中,有效解决了失踪儿童照片大多模糊破损、难以辨认这一难题,大大提升了技侦寻亲的准确率。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壤医生”志愿服务队发挥实践课程、重点实验室平台等优势,持续为中小农户的大棚土壤污染问题“诊疗开方”,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累计指导修复农田4万余亩,切实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从志愿服务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供给侧”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和“需求侧”服务岗位要求的适配度越高,对高质量开展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从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学用相长”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积极、持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也能够反哺学科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们能“学在其中”“用在其中”,自然也就“乐在其中”。 

扬州大学“土壤医生”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进行土样采集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理解不应过于狭窄。聚焦专业所长,培养具有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仅仅是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发力点和着力点是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工作链条,为大学生志愿者赋能,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度”。目前,不少高校在推进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制度、保障、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北京大学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实事、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供需对接,探索形成了“基层下单—学校接单—与志愿项目对单—对症开单”四位一体服务基层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中国农业大学连续八年将“志愿人生第一课”作为新生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课”,实现新生志愿服务培训全覆盖,在新生当中涵养志愿精神,在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氛围。北京科技大学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纳入全校本科生教学计划,成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系统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厦门大学建立校级志愿服务专家人才库,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研究课题立项,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团中央发布的《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2022年版)》,以及《高校志愿服务指标体系(试行)》也为现阶段指导高校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提供了有效工具和专业指引。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趋势,志愿服务并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做好,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专业化建设层面深入发展,才能为更多群众提供更精准、更有品质的服务。而高校作为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播种机、孵化器、加油站,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少一些同质化、粗放式的“老打法”,多整些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契合学生发展诉求的多元化、精细化、高水平的“专业活儿”,让大学生志愿者最大程度发挥所长、收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促进高校志愿服务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青年志愿者媒体中心评论员 盖奕洁)

编辑: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

【责任编辑:陈思阳】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