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缺人?大学生缺平台?如何打通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后服务活动在仓山区洪湾社区举行,福建师范大学“益课童行”志愿服务队来到现场,为小朋友们带来手作、阅读等志愿服务。
带队老师介绍,“益课童行”是以儿童教育为主的校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已开展了7年。“活动一般安排在周末,志愿者发挥专长,为结对社区的孩子提供美育、德育、体育等课后服务,既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减轻家长看娃负担,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检验学习成效的平台,很受家长和志愿者欢迎。”
据了解,经过两年推广,目前福州市已有约200个社区与多所在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建立结对关系。服务队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特长与人力资源优势,围绕社区重点工作为居民提供服务。其中,仅福建师范大学就与25个社区合作,开展27个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为社区儿童提供课后服务。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福州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第一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上,200名青年志愿者为来宾提供了1.1万小时的优质服务,高效助力大会顺利举行。年初至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2023福州马拉松赛等多场大型赛会,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平台。
但赛会毕竟有限,日常如何方便大学生就近参与志愿服务?近两年,团福建省委联合福州团市委试点开展了在榕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结对共建活动,成效不小,得到各方认可,但困难也不少。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社区打造特色 高校发挥特长
2023年12月23日,正值周末,仓山金洲社区十分热闹,老人们来到这里,期盼着“大学生老师”教他们养生知识。金洲社区党委副书记于美玲说:“这些大学生来自福建医科大学康复志愿服务队,在我们社区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很受老年人欢迎。”
记者看到,这次课程的内容是“预防老年人跌倒”。大学生们带来了他们打造的“老摇滚”老年身心活化科技仪器,带着老人们欢快做游戏。“开展服务前,我们会在老师指导下,与社区负责人沟通,一起策划服务内容,并定期培训志愿者。活动结束后会及时复盘,为下次开展活动积累经验。把课堂知识融入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每次都能感受到老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有成就感。”志愿者、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吴泽鹏说。
72岁的倪细金每课必到,她说志愿者教的东西非常实用,既有日常身心功能锻炼维护操,也有心肺呼吸训练、失智症的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预防、脑卒中的预防、身体机能的评估诊断等。“我坚持按志愿者教我的方法做好保健,现在去医院的频率少多了,也更少依赖药物了。平常带居民练习八段锦时,我会把学到的教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健健康康。”
老人多,教保健知识最受欢迎;小孩多,教阅读家长最爱;老旧小区,需有助力社区面貌改善的服务;高端小区,需要打通邻里隔阂的服务……社区有特色,高校有特长,用我的特长服务你的特色,结果必然是双赢。
在晋安区新店镇临湖社区,有一个社区孩子喜爱的活动——“阅享临湖 科普相伴”,项目实施方是福建理工大学“小眼睛”助学团队志愿者。
临湖社区党总支书记罗晶说,社区有个临湖书院,就在琴亭湖边,它由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改建而成,闹中取静,环境宜人。书院面积近700平方米,内有各方捐赠的书籍近3000册。“社区周边幼儿园和中小学多,书院建起来后,我们就考虑如何请志愿者来引导小朋友阅读,把公益阅读打造成社区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
通过团福建省委和团福州市委牵线,“小眼睛”团队进来了。福建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王晨告诉记者,他们团队与多个社区合作,擅长对3岁~10岁儿童提供科学阅读、自然教育等儿童素养教育公益服务。“跟临湖社区的合作非常愉快,社区不仅指定专人统筹协调每月的阅读活动,通知小朋友来参加,还支付物料和志愿者往返车费。最开始我们只是带小朋友阅读,后来根据社区需要和专业特色,增加了融入公益阅读的科普实践,引导小朋友丰富认知、增强动手能力。到现在已经开展9次活动,参与的志愿者有72人次,累计服务儿童243人次。”
罗晶说,非常感谢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带来了浓浓书香,社区的“花香怡人 书香致远”临湖书院项目今年入选福建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志愿服务进社区 需加快补齐短板
社区缺人,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平台,社区与高校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但是记者采访时发现,“区校共建”面临不少困难,有的来自社区,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大学生。
从社区方面来说,大多数社区对志愿服务提供的保障很有限,像临湖社区这样能给足人财物支持的并不多。鼓楼区洪山镇怡山社区副主任韩琳达坦言,怡山社区团委与志愿服务这两块都没有专项经费,开展活动往往用的是社区固有活动场所与设施,有时还要向共建单位求助出场地、出物资。然而,社区能为志愿者提供的只有帐篷、桌椅、红马甲、饮用水、应急药物、充电设施以及计算志愿服务时长、推荐优秀志愿者等基础保障。
“目前跟我们结对的主要是辖区内的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他们提供的是家电维修、青少年课业辅导等服务,居民们对志愿者的表现非常满意。不过,居民的需求远不止这些。”韩琳达说,社区也想与大学城内更多高校合作,但从那边过来路途较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社区难以给志愿者报销车费或帮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类保险,为了减少麻烦,只好放弃更多想法。
从高校方面来说,有的志愿服务队专业性太强,提供的服务相对高端,难以匹配社区居民的需求,出现服务队进社区受冷落的尴尬现象。
闽江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辅导员哈婧雯说,她是志愿服务队“计控维C易站”的指导老师,这个项目主要是义务维修电脑、普及网络安全知识。“3年来开展志愿服务186次,累计维修1426台智能设备,服务对象主要是闽江学院在校师生及闽侯县图书馆读者。我们也很想走进更多社区,用专业知识服务更多居民,但进到苍霞社区、宁化社区等老年人多的小区,经常门可罗雀,因为使用电脑的老人并不多,对电脑维修需求很少。他们倒是对于手机贴膜、咨询手机使用方法等服务需求更多,难免让我们计算机专业志愿者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从大学生方面来说,少数学生对进社区志愿服务认识不到位,有的功利心过重,并未真心投入,更别提会发现居民的真正需求。有的就想满足完成考核或评先评优需要,做完了就退出,导致团队涣散,志愿服务项目无法持续。
福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方长金说,在她多年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打交道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学生。“他们志愿服务意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的未来也缺乏规划。针对这种现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聚焦居民需求 区校双向奔赴
在进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高校中,福建师范大学是最受欢迎学校之一,学校甚至出台文件规范来推动这项工作。该校团委文体实践部副科长朱洁瑜说:“我们的团队受欢迎,因为提供的服务是居民所需。其实,并不是一开始所有服务都是专业对口,有些服务是我们根据社区需求量身打造的。”
福建师大“益课童行”志愿服务有一个关于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板块,这就是根据社区需要新增的。“我们进仓山区建新镇洪湾社区服务时,社区干部说,常设的兴趣课程孩子们基本上接触过,而社会治理这块是热点,孩子们比较少接触,会感兴趣。”
但是福建师大没有社会治理相关专业,怎么办?“有心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位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主动担下这个课题。他一边在网上自学,一边去其他社区考察,梳理各地先进经验,还带着团队深入洪湾社区听取居民建议,不断优化项目细节,最终打造‘儿童议事会’。”朱洁瑜说,这个项目组建了青少年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由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儿童做小小民情员、监督员,引领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几期活动下来,孩子们的城市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了。
鼓楼区南街街道驿里社区实施的“在驿起”儿童成长之家项目,由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实施,这也是学生们根据社区方面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求量身打造的。团队成员林敏说,他们对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了适儿化改造,以“一米高度”视角重新设计玩具和书籍摆放区,贴上可爱的墙纸,并根据小朋友需求,开设科学探秘会、社区小工匠等课程,小朋友玩得不想回家。
居民有需要,就尽量满足。高校在努力,社区也在努力,双向奔赴的结果就是居民有了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小柳社区党委书记王成鹏说,在探索老旧小区管理过程中,他们梳理了不少项目,并通过志愿汇平台发布,征集到10余个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美化墙体项目获得居民高度点赞。义务画墙的是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志愿者,至今他们画了10幅画,大约30名学生参与。这个项目既美化了社区老旧墙面,让居民身心愉悦,又给志愿者提供了展示技能的空间,实现合作共赢。”
鼓楼区温泉街道东大社区党委书记郑丽玲告诉记者,为发掘居民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社区会发动楼组长及热心群众帮忙,罗列居民需求清单,并列出共建高校的志愿服务特长,做到精准匹配。“若无法实现现有资源精准匹配,我们会将需求清单发到各个志愿者群中,鼓励志愿者认领。社区开展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公益夏令营,就是以这种方式找到了高校志愿者团队。今年暑期,公益夏令营共举办7场,累计服务100多人次。”
团福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结对共建,是落实团中央和团省委青年志愿者“社区青春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不断提升共青团服务大局贡献度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团福州市委将调动更多团组织资源,鼓励更多高校参与,在目前‘区校结对共建’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这项工作,并想方设法为高校志愿者提供更多保障,调动高校参与的热情,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普惠服务。”
区校共建 大有可为
志愿服务,社区有特色,大学生有特长;社区缺人,大学生缺平台,将高校志愿者团队引入社区,对社区和高校来说是双赢之举。
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青年志愿者大有可为。社区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对青年志愿者更是求贤若渴。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群体,在校大学生有专业技能,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和情怀,处于志愿服务的“黄金年龄”。他们有校团委引导、有导师指导、有校友相伴,志愿服务项目更能持久、更有优势。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志愿行动落在增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处,是展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之举。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能为社区、居民带来福祉,也能让自身巩固专业所学,并在实践中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志愿服务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各种人群沟通交往,这是他们踏入社会之前的宝贵一课。
从两年来福州试行的“区校结对共建”效果来看,这一合作模式既提高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又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切实打通在校大学生常态化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志愿服务让社区更美好,让大学生更优秀,让居民更幸福。期待未来有更多社区和高校聚焦居民所需所想所盼,你出项目我出人,你出场地我出服务,让有福之州的百姓不断畅享优质志愿服务,生活更加美满安康。
来源:福州日报(记者:李白蕾,通讯员:赵帆),微信公众号“福建青年志愿者”,图片由福州团市委提供
编辑:张琳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校对:杨瑞杰(西安邮电大学)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