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与未来
——《中国青年》专访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从长江边上的“河小青”到山区教室讲台上的“微光”,从“战疫”前线的“大白”到北京冬奥会上“燃烧的雪花”,青年志愿者成为时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社会巨变,为何这道风景长盛不衰?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3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专访了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与未来。
《中国青年》: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您如何理解“社会服务”这个概念?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有何关系?
张朝晖:社会服务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依靠多元化主体提供服务的活动。社会服务是福利性质的服务,与盈利性的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严格来讲没有今天所谓“社会服务”这个概念。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构成单位是单位,大部分人都是“单位人”,而不是今天的“社会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多的人从“单位人”走向了“社会人”,这种变化带来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完成脱贫攻坚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更趋于复杂和高标准,呈现出更多对较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服务,加强社会建设,是党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青年志愿服务则是共青团动员引领青年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之一。各级共青团立足城乡社区,着眼群众需求,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开展扶老助残、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民群众的急切需求,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可靠力量。
《中国青年》:共青团在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有哪些不足?
张朝晖: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各个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这句话首先强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同时又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中国共青团的创新举措。
第二,服务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同时覆盖了较大范围的社会人群。比如希望工程、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等典型项目,都是重点服务青少年。随着共青团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成熟,服务对象扩展到了更大范围的社会人群,推出了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
第三,有鲜明的共青团特色。一是实践性。实践先行、青年先行、活动先行和榜样引领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发起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去感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志愿服务成为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青春时尚,积累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二是创新性。青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是青年工作的本质属性和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共青团的很多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推出之时都是引领社会潮流的,创新是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逐步构建起以立足实践、相对超前的理论研究,素质过硬、百战归来的人才队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支撑和思维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服务创新体系。三是价值导向清晰明确。新时代青年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面向未来的发展中,积极发挥专业引领和创新引领的作用,努力达成政治引领、精神引领和文化引领的使命。
从40多年中国社会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是建构在共青团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各类资源积累之上的,不少志愿服务项目推出时水平就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而且长期保持着高位运行状态。
同时,共青团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一是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升。早期一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在设立之初更多是做活动,缺乏系统专业的项目运行机制,后期面临向专业性转化的问题。二是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尤其是持续稳定的经费供给问题制约了一些志愿服务项目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志愿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社会化的动员方式还需破题。随着社会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复杂,我们必然要探索更多社会化的动员方式以弥补组织化动员的不足,但我们要承认目前在探索社会化动员方式上还没有很好破题。我认为,组织化动员依旧是当今中国社会中最有力量的动员方式,这也是中国社会服务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组织化动员基础上进行社会化动员的探索。我们未来依旧要用组织化动员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来引领社会化动员,同时要创新社会化动员方式来弥补组织化动员的不足。
《中国青年》: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共青团近年来在志愿服务领域进行了哪些新探索?
张朝晖:首先是探索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做好对广大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党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共青团在新时代面临的一个挑战。这些年,共青团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对做好各类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比如针对新兴青年群体,共青团通过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他们加入,在活动中引导新兴青年在价值观念、思想理念、文化认同等方面形成共识,帮助这些年轻人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
共青团近年来另外一个重要探索就是通过志愿服务发现社会问题,推动公益创业。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是鼓励个人学习雷锋精神,奉献爱心,提升个人境界;另一方面是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发现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发现社会问题后,设立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提供社会服务。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想要持续、高质量地满足某些较大规模的社会服务需求,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我们的志愿服务主要应该满足一小部分没有购买社会服务能力的人群,但另外一部分具备购买社会服务能力且有意愿为某种社会服务付费的人,他们的社会服务需求该如何满足?近年来,共青团的探索就是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这类群体的社会需求,鼓励和帮助青年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满足这类社会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公益创业。帮助更多青年投身公益创业,更大范围地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是共青团近年来在志愿服务领域进行的重要探索。
《中国青年》:您提到了公益创业,共青团为青年投身公益创业提供了怎样的帮助?志愿服务项目转化为公益创业后,如何保证公益创业项目的公益性?
张朝晖:我们从2009年开始关注研究青年公益创业问题。我们从很多案例中发现,青年公益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非缺乏资金,而是缺乏管理经验。通过志愿服务,我们给年轻人很多机会参与运营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团队,为想在公益领域创业的年轻人提供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素质训练。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公益创业这个理念在社会上越来越普及,尝试公益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6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有不少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这项大赛转化为公益创业项目。
目前来看,公益创业项目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运作方式。一类是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一部分营收用来维持创业团队运转,另一部分营收用于无偿提供社会服务。比如广西的“苗绣妈妈”项目就是通过吸纳当地的留守妇女制作苗绣产品,售卖后的营收首先要解决创业团队和提供绣品的留守妇女的收入,剩下的一部分利润会补贴给当地山区儿童。另一类公益创业项目是创建社工机构,政府作为客户,购买社会服务产品,社工机构向政府指定的人群提供服务。从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公益创业,在“最后一米”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依旧是志愿者,很多公益创业如果没有志愿者做支撑,它的人力成本是完全不可承受的。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对于如何保证公益创业项目的公益性,社会并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一些法律纠纷,这也是我们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向公益创业项目转化中需要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中国青年》:为推进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工作,您认为共青团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张朝晖:首先,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社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这对共青团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共青团的志愿服务工作应该从一次性、活动性的社会服务向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服务转型,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和有效构成。
其次,志愿服务可以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深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了解国情社情的渠道和平台。在认识和参与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如何在志愿服务中引导青少年实现社区参与、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三层梯级参与”,这是共青团的志愿服务工作应该努力探索的方向。
来源:《中国青年》2023年21期(记者:曹珊珊)
编辑:姜秋玲(中国海洋大学)
校对:厉春涛(浙江工业大学)、范逸涵(天津大学)、谢张秀逸(中国海洋大学)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
投稿:zgqnzy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