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一个社区,16万名居民,不到4个人就有1个志愿者;数十个家庭信任居委会,将自家钥匙委托保管;每到月初,国歌嘹亮,国旗在这里升起;每到元宵节,周边乃至更远的居民蜂拥而至,只为欣赏这里居民亲手所制的花灯……
这是武汉市百步亭文卉苑社区(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这就是百步亭,武汉市江岸区一个十分独特、声名远播的社区。这里“小家”和睦,“大家”和谐,过去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搬到这里,就如同搬入“熟人社区”。
保管干部把使用完毕的钥匙放回保管箱(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 摄
“72把钥匙”解锁心门
400多低保户、300多个独居人员、370多名残疾人、10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等,都居住在百步亭社区的文卉苑。
文卉苑由2600多户廉租房和近800户经济适用房构成,是武汉城区规模最大的廉租房小区之一。
在文卉苑居委会,存放着72把居民委托保管的钥匙。它们能够打开的不仅是居民的家门,更是社区所有居民的心门。
两年前,独居老人庞云鹏因痛风在家晕倒,定期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敲不开门,紧急情况下用钥匙开门送医才脱离危险。现在庞云鹏将低保证、银行卡乃至现金都放在居委会保管,“我命都是居委会救的,还有啥不放心?”
信任,是文卉苑居民将钥匙交给居委会保管的底气,也是百步亭社区近20年来区域不断扩大、居民人数增加后,仍能保持强大凝聚力的基础。
1995年,在城市职工还主要靠福利分房的年代,武汉市在江岸区城乡接合部启动安居工程项目,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以缓解部分市民住房难问题。百步亭集团承担了这一工程。
“当时很多新建住宅项目,企业开发完就不管不问,小区与社区居委会脱节,业主与物业矛盾重重。”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说,集团决定社区由企业自己来“建设、管理、服务”。
房屋好盖,社区难建。以“单位人”为基础的封闭式社区,改成“社会人”的开放式小区后,“熟人社会”被打破,信任基础不再。“邻里铁门一隔,老死不相往来”,成为社区治理的普遍难题。
“刚建成时,居民从不同街道,各类企业搬来,一片涣散。”1995年从大学教师岗位转行后,一直在百步亭工作的社区管委会主任王波说,社区和居委会发动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
楼栋中有老人就逢年过节上门慰问,有适龄儿童就联系解决入学,党员志愿者成为邻里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穿针引线的联络员。社区还邀请居民每月首个工作日参加社区升国旗仪式,每年春节、元宵节组织“万家宴”与“花灯展”,这些活动经年累月深入人心,已成为百步亭的传统。这些传统又进一步夯实了邻里信任的基础。
今年春节,社区“万家宴”有4万多个家庭参与,合作完成、共同享用1.2万多道菜肴。一场宴席下来,彼此都成了亲人。
百步亭文卉苑社区副主任方伟(右)到社区独居老人庞云鹏家探望(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志愿者:社区血脉幸福源泉
“徐德云家老伴病了,叫不到出租车,我叫儿子开车送去医院。”“罗汉清老人手脚没力,我和老伴在他家门口装了个扶手,方便他上下台阶。”社区72岁居民余洪芝,习惯将志愿服务点滴记在日记上。目前已写满10多本,她由此被称为“日记婆婆”。
15年前,刚搬进百步亭社区的余洪芝,在社区干部发动下,成为楼栋党小组长,“平时工作惯了,在家也是闲着,不如出来为大伙做点事儿。”
在百步亭,每个楼栋都设有党小组长、楼栋长、卫生员、治安员、文体员、房管员“两长四员”,人数规模已经超过5000人。百步亭第三居委会书记龚汉华说,谁家老人生病了,哪家婆媳有矛盾,“两长四员”最清楚,“这批志愿者队伍真正发挥着末梢骨架作用”。
在社区“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氛围引导下,百步亭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1万名居民中不到300名志愿者,到现在16万居民中,注册志愿者就达到4万多人。
在景兰苑,62岁的冯顺英每周都有一个早晨,送孙子到学校后,就匆匆赶到小区门口的“爱心餐吧”,和大伙一起买菜、洗菜、炒菜,赶在中午前将热腾腾的饭菜,送上餐桌。
这个特殊餐厅里,一般“三菜一汤”只收8元成本价,主要服务景兰苑的70多名空巢老人。过去三年来,从厨师掌勺、菜米选购、刷盘清洁,都是由像冯顺英这样的50多名志愿者,排班轮流完成。
“在这儿大家都没报酬,讲究的就是大伙一起说说笑笑,为其他老人做点事儿。”冯顺英说。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一群爱心大姐组成的“抱抱团”服务队志愿者,定期走进重症居民家中,陪同看病、擦洗换药;
10多名在职律师组成“橄榄枝”法律咨询服务队,为居民撰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建议,调解矛盾纠纷;
一批老党员组成的“管得宽志愿服务队”,路灯不亮、门窗破损、婆媳扯皮,各类鸡毛蒜皮小事他们都管……
根据志愿者自身特点与特长优势,百步亭社区已建立19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覆盖到解难帮困、小孩托管、精神安慰等方方面面。
中国社区网总编辑于天宝说,在社区所需的养老、托幼、就业等方面公共服务中,百步亭的志愿服务有效地补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
百步亭文卉苑社区“钥匙书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商讨居民服务事宜(4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狗患”引发的“社区公约”
社区治理中,矛盾纠纷是常态。广场舞扰民之争、业主与物业摩擦等,在各地小区时有发生。
“社区居委会本质上是自治组织,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王波说,百步亭怎么处理,源头还得从社区“狗患”说起。
百步亭建成后,居民陆续入住,养狗家庭增多。2004年4月,根据业主投诉,业主委员会张贴一份宠物管理规定草案,拟对破坏环境卫生的狗的主人处以罚款,对情节严重的狗“格杀勿论”。
这项规定一下就“捅了马蜂窝”。很多养狗居民看到后,在社区亭院中讨论争取“狗权”。要求严管养狗的居民,也组织起来到亭院中唱歌,让对方开不成会。
经过三个多月的征求意见和反复磋商,社区最后通过《百步亭社区宠物管理公约》,约定在早7点前或晚7点后,居民可在公共区域遛狗,但必须负责处理好粪便,明确违规的要相应接受处罚。
借鉴这次“狗患”处理中的得失,百步亭形成居民“提议题”、多方“出主意”、群众“拟方案”、张榜“开言路”、组织“定公约”、表决“说了算”的“六步议事法”。“环境噪声污染公约”“敬老爱老公约”等140多项社区文明公约制定后,车辆占道、晨练噪音、居民信访等社区棘手难题得以解决。
在化解业主与物业的矛盾中,百步亭探索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的工作模式,破解物业公司与居委会面对居民服务诉求,各自为政,相互“踢皮球”的弊病。
百步亭物业公司总经理曹晓莉说,百步亭社区10个居委会中,物业公司都设有服务处,管理人员与居委会交叉任职。各居委会主任担任物业公司服务处总监,检查考核物业服务质量;物业公司经理出任居委会副主任,承担服务居民职责。
去年8月,百步亭社区第四居委会QQ群中,突然冒出一条消息呼吁业主不缴物业费。社区工作者杨凤了解到,居民抱怨是因地下车库中,消防水管漏水腐蚀了车漆。“核实后,我马上转给社区物业处理。”杨凤说,物业员工当晚就维修漏水管道,问题当晚就解决。
钥匙保管团队的社区干部田欢(左二)在居民彭瑞文(右一)家里探望(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家风”凝聚社区“大家庭”
婆婆李素珍说“媳妇很孝顺,这样的女儿哪儿找。”媳妇庞国云接着讲:“我得病后,婆婆坚持‘砸锅卖铁都要救我’”。此般“婆媳对夸”,不仅缓解了婆媳矛盾,还夸出了几十对好婆媳。
“俗话说,婆婆背个鼓,到处说媳妇;媳妇挂个锣,到处说婆婆。”发起“婆媳对夸”的第三居委会第一书记张丽说,婆媳对夸就是让双方好话都讲在台面上。
小家庭传承家风,百步亭这个大家庭也在形成“家风”。婆媳对夸、道德讲堂、家庭故事会、最美家庭评选,在百步亭“三天一个小活动,五天一个大活动,逢年过节必有活动”已成为社区惯例。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王波说,百步亭社区工作探索的核心是依靠群众,载体是各类活动,最终形成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千家万户。
连续17年举办的社区“万家宴”活动,居民自制的上万道菜肴中,展示家训、美德等家风“传家宝”的菜肴人气最旺。动员居民写出自己家风故事,找出各家“传家宝”,共建社区“大家庭”。
“传承家风、争做好人,已成为百步亭‘大家庭’的印记。”社区第一居委会书记杨光杰说,一些地方社区举办完活动,现场的鲜花绿植就被周边居民搬走一空,但在百步亭社区,这些盆栽作为奖励,多数都会送到社区志愿者家中,营造“做好事、当好人”的正向激励文化氛围。
一系列探索与尝试,让百步亭从一个安居示范工程“品牌”,逐渐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输出源”。
武汉市江岸区委书记王炜说,江岸区将充分发挥百步亭的作用,直接托管老旧社区。先选择45个社区先期试点推广,到2018年力争全区70%社区都建成“百步亭式社区”。
北京通州、吉林长春、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还邀请百步亭专业社区工作队伍,前往当地基层社区“问诊把脉”和“开药方”。
“百步亭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企业参与社区共建、物业融入基层治理等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武汉正全面推广“百步亭经验”,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采写记者:李鹏翔、朱华颖、廖君、李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