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做公益不分早晚,做公益不分大小,做公益不分先后,做公益更不分年龄,其实年轻人肩上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人小益大”论坛上,4位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公益领袖,分享了自己创办公益机构的故事和感悟,其中最小的公益领袖年仅16岁。
作为新一代公益领袖,他们每个人都对公益有着独到见解,用年轻创新的方式让每一个善念得到回响。
公益新秀
莫子皓 米公益创始人
用简单的方式让每一个善念得到回响
“在我看来,做公益最重要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把更多普通人拉到公益圈里来,让他们感受到做公益的快乐。”一年前,在北大读商学院的莫子皓开发了一款手机APP,取名“米公益”。在这个APP中,一般的用户通过每天早起、走路、打卡、打电话给父母这样的方式赚取大米,随后,用户可以把他们赚取的大米捐赠给他们喜欢的公益项目,而当公益项目得到大米之后,合作爱心企业就会为这些公益项目买单。概括起来讲,莫子皓创造了一种公益方式,让一般的用户可以不 花钱,通过让 自 己变得更好、更健康的方式来实现公益,还能够在平台上看到公益项目的实施。
莫子皓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他说,刚开始做米公益的时候,有一个刚刚高考完的网友请求他快递一件米公益的文化衫,表示想从四川骑自行车到北京,穿米公益的衣服为其筹款。
于是,莫子皓关注着这位网友的网络动态更新,前三天每天都有更新,但到第四、第五天就没有更新了,莫子皓担心是不是出事了,就马上QQ上问这位网友,结果他说已经回家了,太累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大部分人打功夫去不了好莱坞,大部分人打球也去不了 NBA,更多的是像他们所说要从四川骑自行车到北京,却连四川都骑不出来的普通人。但是他们也是善良的,他们可能也想要帮助别人,所以希望通过米公益的产品,让更多的普通人通过很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帮助别人,让每一个善念得到回响。”
刘青榆 益启慈善联合创始人
弥补学校系统缺乏的公益教育
“每当我跟很多人说关于公益慈善话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少数人的责任。我的愿望是让公益变成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和职业中的核心之处。”
还在大学念书的刘青榆有一种明显的感受,“我们从小会学数学、科学,到大学的时候,学工程和管理,但在我们学校的系统中一直是缺乏公益教育的,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无论是工程师,还是企业家,他们都有一份公益的心,他们都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我们是需要推广公益教育的。”所以,三年前,刘青榆跟她的好朋友就创立了益启慈善,该机构以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培训更多的年轻人,增加他们对公益的知识、价值认同以及技术累积。
三年以来,益启慈善已经在不同的大学和公司里进行了很多的公益教育,受益人数达到上千名年轻人。最让刘青榆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年轻人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推广公益。有一些参与者辞去本职工作,现在已经成立了基金会;也有一些年轻人承诺每年将自己10%的收入捐给公益组织;还有一些参与者会带领自己的科技公司团队为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更有一些年轻人创立了社会企业,“这都是一些慈善公益的种子,我们的愿望是这一些人能够变成社会对‘成功’、‘成就’的重新定义。”
刘青榆希望更多人可以意识到,其实职业的成就不只是何种职业、多少收入,而应该是一个人的社会影响。“我希望通过教育,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肩负社会使命,让更多的公益种子可以生根发芽。”
梁振宇 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
让1亿特殊人群共享信息无障碍
无论是谷歌的“热地球网络计划”,还是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划”,都希望让更多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然而中国有近一亿的特殊人群尽管生活在有网络的地方,尽管买得起上网设备,也非常想上网,最终却因生理功能受限而无法使用互联网,他们中有视障者、听障者、读写障碍者以及部分老年人。
互联网是这一特殊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几乎唯一的一个通道,好消息是国外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只要对互联网产品进行一种信息无障碍的优化,这一款产品就能为上述的1亿特殊人群顺畅地使用了。“坏消息是,中国在这件事情上起步略晚,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不知道信息无障碍的概念,更不会去考虑这1亿特殊的需求了。”梁振宇说。
为此,他组建了由视障者、听障者组成的工程师团队,去协助互联网团队进行信息无障碍的优化,“我们有和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共同成立了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我们希望聚合更多的力量,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去考虑这1亿用户的需求。到今天为止,包括手机淘宝、天猫、支付宝、阿里云、QQ、百度输入法等数十款主流产品,已经能够被这1亿群体顺畅地使用。”
梁振宇常跟朋友说,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所有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美好未来,还是健全人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另外一部分则像是“与世隔绝”,“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是前者,我也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只要我们一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去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够通过科技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美好未来。”
Jane Li For Kids Club创始人
致力于环境保护 呼吁每个人该为全世界负责
12年前,Jane Li和家人经历了一场海啸,所幸的是,在凶猛的海水中一家人幸存了下来。“那时我才知道,世界环境对我们是有着怎样大的影响。”
如今,高科技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生活越来越方便,但当一些设备不再流行,大多数人会选择扔掉。根据数据显示,每一年可能会产生1000多万吨电子废弃物,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废弃的电子垃圾对环境的伤害,包括污染空气、水,以及土壤等等,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包括导致癌症,糖尿病等,甚至导致人的死亡。
于是,年仅16岁的Jane Li发起了For Kids Club,收集二手相关电子废弃垃圾,给一些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把其中仍然有用的材料回收循环利用。通过回收,Jane了解到每年有很多的金属材料可以回收利用,还能够帮助他们去获得一些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植树造林,降低空气污染的影响,从小的细节做起。中国的污染问题似乎日趋严峻,可以从这种方式思考,即使种一棵树可以补偿两部废弃的手机带来的毒害作用,哪怕一棵小树也可以带来不同的细节,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我们总是想到环境是政府的问题,或者总是把皮球踢给其他人,这未必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最终其实如果空气污染了,这时候你自己其实也是难以摆脱影响,毕竟我们是同一个地球大家庭的子民,你还有子孙后代,必须作为人类整体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关爱我们的家人。”
在Jane看来,现在好比是一辆车开到悬崖的边缘,必须能够很好去进行一些思考和行动,“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的还有太多太多,可以去进入全新的一天,带着全新的希望,带着尊重,希望能够呼吸更洁净的空气,从小的细节开始,一点一滴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干净和美好。”
成长经历
是什么原因让你在这么小的年纪就选择创立公益机构?
Jane Li:从小学校的老师和爸爸,以及周围的人告诉我需要帮助人,然后我也认同这个想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在8年级的时候,在网上看见一个报告说一个8岁的女孩因为空气污染得了癌症,我马上想到9岁的妹妹,而这个女孩只有8岁却还有很多东西再也不能经历了。我想如果连8岁的孩子都得癌症,将来我们的后代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 于是,这就变成我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做慈善,你会想办法筹钱。而我是一个孩子,我要找到一个方法,要用让所有人都感兴趣的方法来筹钱。那么什么活动会让沉闷的人感到有趣?我在想每个人都有手机和电脑,于是我决定回收电子产品,然后卖完这些电子产品,我们可以筹到一些钱,用这些钱种树。我希望参与者认识到这些废电池废手机对身体和健康非常不好,我们回收这些不但帮助清洁自己的环境,也在帮助社会。
莫子皓:其实可能很多人做公益背后有一些很美好的故事和很伟大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却非常平淡,三年前我和朋友王子分别保送到北大,当时非常空,每天晚上喝啤酒,无意中聊到,为什么不能够基于人性之善来设计,做一款产品出来,让大家开心地做公益?
当时没有手机公益应用,我们便做了一款出来。我们决定一定要做不花钱可以帮别人的方向,我们都是从商学院出来的,一定要选择一条用商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的路,于是,我把本科获得的5万元奖学金拿出来做了这样的产品。
刘青榆:我从小在香港长大,在我的家庭氛围中,就热衷于投身公益。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时代,本科时在耶鲁大学,当时一个公益创投的课程,这个课给了学生50万美元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就要出去做很多访问,去跟不同的人群对话,去发现一些社会问题,找一些解决方案,最后投了钱给一些认为最有效的公益机构,那个课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第一怎么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看怎么做有效公益,其次更深的是我在想年轻人在公益中的角色,这个课鼓励我们去创造,鼓励我们去尝试去承担,所以我回国之后在北京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对公益很感兴趣,但是没有渠道,所以成立了益启慈善。
梁振宇:投身公益有小时候的原因。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便有一个愿望:以后肯定不能过这样的生活,还要让身边更多的人不要去过这样的生活。后来,我发现残障群体和我小时候那些邻居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多人生活不愉快的根源是因为和主流社会没有一个沟通,所以我想做一些什么。
这么年轻当上公益领袖,得到了哪些成长?
梁振宇:其实这件事情做了六七年了,然而我发现六七年后,我还没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但是我却获得了很多荣誉。人家说振宇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振宇做这件事情真棒,我觉得不对,我干这么多年我没有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依然还有这么多的互联网产品无法被视障者和读写障碍者使用,那些残障的孩子们可能就因为这六七年就永远失去了融入主流社会的黄金时间,他们失去了这么好的机会。如果说这六七年我最大的成长,我会说,我会更加的冲动,更加的想赶紧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刘青榆:从有想法到设立一个完整的公益课程,经历了很多改变。现在的课程已经比较完善、比较成熟了,我们下一个目标其实是要如何支持校友或公益小伙伴,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所以这是另外一个阶段的成长。
莫子皓:本来我是学金融的,对我来说成长了很多,我做这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开始,不知道如何做一款产品,碰巧有一个我的同学,他将京东排名前50销量的关于设计和产品的书都看了一遍,又分享了很多给我,在阅读和思考中我学会了很多。
相比于技术的提升,其实信念的提升更重要。乔布斯在Ipad卖得很好的时候,他非常开心,但他开心的不是卖得很好,而是因为他回到了苹果,他坚信这是更好的电脑,他相信人们 更愿意选择品质更高的东西。现在,我们收获了几十万的用户,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十八罗汉”,证明了我们相信人性是对的,在人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善良,愿意看到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在成为公益领袖的过程中,你觉得年轻有何优势?又碰到哪些困难?
刘青榆:青年人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还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对以前的年轻人而言,理想主义只是一个阶段,但我们现在就已经有很多的科技和工具可以实现这些理想主义的梦想,所以,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其实我们需要的资源,除了是基金,更多的是需要人脉,需要的是培训,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认可年轻人去做一些社会贡献,如果我们能将成功的定义改为社会影响的话,那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到当中去。
不过我们也会碰到困难,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组织开始做一些公益教育,但在学校里,没有和公益相关的专业,在我看来,公益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接触的,是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普及公益教育。
梁振宇:我遇到的困难可以用奇葩来形容。我们有一半的员工是视障者、听障者、智力残障者,我们在决定做这件事情之前,预想了很多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想了一大堆,以及想好了风险解决方案,但真正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得在机构旁边为我们的残障员工租房子当员工宿舍,然而却往往租不到。租不到的原因是什么? 房东说,“我的房子里住残疾人,我的孩子也会是残疾人,我不租给残疾人住。”
除了不接纳以外,信息无障碍的概念也没有得到普遍的理解。就像20年前、15年前跟大众讲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家甚至会认为你是一个骗子。如果我和互联网公司寻求一般的合作,我过去告诉他说我要干啥,就进入了一个谈判的阶段,沟通的阶段,现在我要去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跟他讲什么是信息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对你有什么好处,然后才进入谈细节的阶段,沟通成本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莫子皓:虽然互联网+的概念风生水起,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接触中,感觉目前这个阶段互联网对公益还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可以看到现在的互联网+公益,就是简单地把一些捐赠信息和公益活动信息放到网上,其实跟以前放到报纸上只不过多了渠道而已,其实没有改变什么,互联网+公益一定利用互联网的提醒跟公益结合在一起,给大家一种全新的公益体验,实际上互联网最大的特性是连接。
所以,在我们的应用里面,尽可能尝试把互联网+公益真正实践起来。用户通过每天早起、走路等健康的行为可以赚取企业的资助,用户可以把资助捐给公益组织,企业参与进来,更愿意做公益项目,对用户来说在这个地方可以不花钱很简单做到这个事情。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