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即将入院治疗的小海滨见到志愿者杨玉净,犹如见到朋友一样开心。
三年前,广州人杨玉净第一次加入“爱心QQ群”。当时,这个群是为遭遇火灾严重烧伤的孩子而成立的,群内众多爱心妈妈聚在一起,正讨论着孩子的情况。
正当玉净以为“这些熟知情况的人应该是孩子的亲戚”之时,有位妈妈释疑:其实大家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素未谋面。
然而,群里关于救助的分工合作细致且井然,有人负责到医院探视,并写帖子发到网上,定期更新进展;有人制作宣传视频,为受伤的患儿扩散呼救;更有人负责做账公示……很快,大家将一张“救命网”织就起来。
从爱心QQ群起航,爱心通过陌生人传播,直送贫困患者心间,随着近年来志愿服务的发展,当年的爱心妈妈已经有了专属的名字——助医志愿者。
■本版撰文: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2015年最后一个下午,宁静的医院里依旧见到助医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广州白领杨玉净向公司请了个假,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踏上前往南方医院的地铁三号线。不到半小时,她在医院看见了帮助对象——6岁男孩小海滨。
“阿姨又来看我了,我真开心。”看见玉净,小海滨赶紧上前迎接,玉净紧紧将他抱在怀中,嘘寒问暖。
小海滨的爸爸罗金水十分感激这名年仅28岁的高挑女子。2015年7月,儿子高烧不退,颈部凸现肿瘤,被确诊为T型淋巴母细胞瘤白血病,如果不治疗,他只能化为天使;而治疗的话,八成机会可以康复,但治疗费用昂贵。
罗家是广东陆丰一带的农民家庭,全家人的认识中,对复杂的病名十分陌生。但时间并不允许他们“补习”医疗知识,罗金水夫妇带着奄奄一息的儿子来到广州的南方医院求医,身上只有举债借来的6万元积蓄。然而短短几天内,身上的治疗费用便已耗尽,罗金水夫妇的情绪也如坐过山车般,着急、彷徨,直至绝望。
紧急关头,邻床的病友将玉净的电话发给罗金水,抱着尝试的心态,电话拨通了。
玉净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小海滨。肿瘤的疼痛加上药物的副作用,将本来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折磨得萎靡不振。瘦弱的小男孩躺在苍白的病床上,双手被各种管子缠绕着,手臂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针孔。不仅如此,还呕吐不止、食欲不振、情绪低得总要妈妈抱……玉净看在眼里,疼在心中。“自为人母,便看不得任何孩子受苦,只要碰见了重病孩子,不管怎样,都想尽力去帮。我对小海滨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他顺利度过化疗疗程。”于是,女白领便成了小海滨的助医志愿者。
小海滨的第一期化疗费缺口高达8万元,化疗时间若再推后,孩子的生命便岌岌可危,可这时,爸爸罗金水已无力举债。燃眉之下,玉净想到了网络,通过与其他平台、志愿者的交流,她寻找到更多的救助资源,9958救助中心广东分站、腾讯乐捐……通过努力,小海滨的化疗费用终于筹够。这意味着,生命接力成功。“这个继续生存的机会可谓是志愿者给的,没有她,我也实在没办法了。”罗金水说。
如今,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脖子上的肿瘤已经收缩,笑容也重新展现于脸上。
重病的孩子,志愿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周末仅半天与家人相处,女儿交给长辈去照顾
玉净不是第一次救助小海滨这样的孩子,从2012年开始,她便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助医之路。在接触救助圈之前,她很少进医院,更不知道患上大病需要花费多少钱。当年,一则孩子被火烧至重伤,辗转广州求医的新闻,冥冥中吸引了玉净的关注。
当时,正在怀孕的玉净觉得孩子很可怜,希望通过捐款的途径,帮助这名孩子走出痛苦。新闻的链接中,还刊登了一个救助的QQ号,她不自禁地点开了这个号码,发现爱心妈妈的群体,随之成为当中的一员。
从这一年开始,玉净至今已帮扶了5名重病孩子。除了烧伤,还有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肿瘤等重大病种的孩子。“在帮扶过程中,我感到自己也是他们的妈妈,只要看见一双双渴望生存的眼睛,就情不自禁地施以援手。”
但助医,不仅仅是添一袋米、送一瓶油的简单志愿服务模式,困难家庭在重大疾病面前,往往毫无招架之力,他们不仅需要普通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筹集庞大的治疗款项,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辅导,助他们在逆境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救助哪些孩子?如何救助孩子?找什么资源来救助?都是助医的学问。探访一两个小时,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探访核实情况、救助一名孩子,需要花费70%左右的个人时间。玉净每个周末仅有半天时间和家人相处,其余时间都是查阅资料,或在探访的路上,就连女儿,也需要交给长辈去照顾。
最喜闻乐见的场面是,女儿和患儿玩成一片
“牵头救助一名患儿,必须亲自去医院了解病情、核实家庭情况,然后为确认为家庭困难的大病儿童申请基金、筹集捐款。”玉净的救助对象,多数存在家庭负担不起、不在政策范围内、病重申请基金难度大等难题,“不愿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就是想让那些贴近死神的孩子活下去。”
每当好友们在逛街、逛淘宝、结伴去看电影的时候,玉净多数时间是刷微博、刷朋友圈、qq群、微信群,为自己救助的对象“扩散”求助信息,为孩子们获得急需的治疗费而呼吁捐款。“所幸,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比较支持我的志愿行为,但据我所知,很多同伴为救助对象疯狂‘刷屏’,已经沦为朋友圈的屏蔽对象。”
尽管繁琐、费事,但玉净依旧坚持活跃在一线的救助工作上。现在,女儿满3岁了,玉净第一次把她带到病房,和自己一起探望受助患儿,“我希望教会女儿,用人间的真情温暖绝望边缘的人。”她说。女儿和患儿玩成一片,平日冷清的病房里传出阵阵笑声,这是玉净喜闻乐见的场面,也是她希望获得的最好回报。
杨玉净语录
“我感到自己也是他们的妈妈,只要看见一双双渴望生存的眼睛,就情不自禁地施以援手。”
“不愿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就是想让那些贴近死神的孩子活下去。”
“我希望教会女儿,用人间的真情温暖绝望边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