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蒲公英爱心社志愿者正在前往贫困家庭。 张海雯 摄
图为蒲公英爱心社志愿者在捐助活动结束后的合影。 张海雯 摄
中新网西宁12月10日电 题:西宁80后志愿者:昔日“浪子”蜕变今日“公益达人”
作者 张海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前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现在懂了。”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青海蒲公英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简称蒲公英爱心社)社长马海龙说。
自2011年起,从刚开始的一个人,到后来影响着身边的人发展成立有着将近100名成员的爱心团体。五年间,马海龙和爱心社的伙伴们奔走在青海省贫困山区、西宁各社区、福利院,用他们的绵薄之力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帮助。
而这一切,都跟马海龙自身的一段“落魄”经历有着莫大关系。
初中辍学的马海龙年少轻狂,却也是个义气少年。2005年,马海龙在街上看到一位女士遭遇抢劫而伸出援手,却不想被歹徒连捅两刀,所幸未伤及要害。马海龙也因此获得当年“青海省见义勇为勇士”等荣誉称号。
马海龙说:“也是因为个性冲动吧,又年少无知,也做了不少打架斗殴的事情,但也仅限于此。”话虽如此,马海龙还是被此所累。
2010年,马海龙因打架斗殴入狱,10个月的牢狱生活给马海龙当头一棒,让他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的生活。
马海龙坦言,在看守所的日子想了很多东西,对自己做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了解。“从记事起到现在我为什么到这里来,做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反省,我感觉我不应该是这样一个人。”诉说中充满着浓浓的悔意。
这番牢狱生活,让马海龙重新正视自己,但生活却往往比他想的更加现实和残酷。马海龙说:“那时候的生活真的很落魄,做什么都不顺,感觉都快支撑不下去了。”
而某天电视上一群福利院的孩子们纯粹的笑容猛地碰触到马海龙的心,让想悔过的马海龙找到出口。“他们在个人条件欠缺的情况下能坚强的活着,还想着去帮助其他人,他们都有着这样的觉悟,为什么我一个健全的人就做不到呢。”
此后,马海龙经常出入西宁市各个福利院,到之后的社区贫困家庭,再到后来的贫困山区,以捐款捐物的形式帮助困难家庭、助学。李藏什加就是获得马海龙帮助的其中一个。
两年前,李藏什加年仅15岁的女儿查出患恶性肿瘤,让这个农村家庭遭受沉重打击。之后,李藏什加通过学校求助于马海龙。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海龙便帮着他联系肿瘤专家,带他女儿去能去的地方治疗,但最终因为病情严重未能挽回他女儿的生命。李藏什加说:“到现在依然很感谢他。”现在他也跟着马海龙做装修活计,存钱还因给女儿治病借的外债。
而他的作为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参与到这份“事业”中来。爱心社理事之一的吕志魁说:“以前就是把他当成马头,他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现在转换到我愿意主动去做这件事情。”同马海龙8年相处,两个人互相影响从而改变。“就像‘让爱随行随风飘扬’,他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我,我又传递给别人了。”
初始,马海龙这一行为被别人认为“别有用心”,马海龙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朋友,但他并不做过多解释,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
2011年,蒲公英爱心社的前身夏都义工社成立。2014年,蒲公英爱心社正式注册成立,成员发展到目前的近100人,最小的成员年仅五岁。救助活动已经持续了5年,做过上百次的救助活动,活动的资金都来自于爱心社成员的捐赠,且救助范围也越来越广。
已过而立之年的马海龙靠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小康生活,褪去了曾经的年少青涩,生活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感觉身上的责任更大了,要照顾好我的家人的同时还要想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让爱随风飘扬,不仅是马海龙他们的美好愿望,也是蒲公英爱心社的办社理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遇到风,就能飘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是想能把我们的爱心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里面。”马海龙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