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记者曹婷 程楠
每次出门,藏族女医生寒梅都会带上跟随她20多年的“百宝箱”,里面有预防高原反应的常备药,治疗高山肺水肿、脑水肿的药,还有感冒药、氧气瓶等。这个药箱为青藏高原的环保志愿者们提供了医疗保障。
寒梅今年64岁,曾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主任医生,高山病专家。没退休前她就志愿为各类科考队、环保组织做医疗保障,每年得请假两个月左右。退休后,她的时间宽裕,便经常参加环保活动,也会直接参与清理塑料袋行动。
寒梅说,人们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直接关联,保护好当地环境不仅为了生活,也是回报自然,感恩拥有。
清理青藏铁路沿线垃圾、为志愿者提供医疗保障、做藏汉翻译……寒梅已经做了十几年环保志愿者,尽其所能用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当初做志愿者,先是因为索南达杰书记为保护藏羚羊牺牲,触动了我保护生态的意识,之后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的环保行动和奉献精神感染了我。”她说,做环保工作说大了是社会责任,说小了就是心向环保。
和寒梅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志愿者利用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逐渐使中国的志愿者服务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成立于2013年的甘肃蓝天救援队的在册志愿者已超过700人,平日里,他们大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当救援任务来临时,他们便成为准专业救援队员奔赴“前线”。
今年4月参加尼泊尔地震救援工作的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介绍,与普通志愿者不同,该救援队的大多数队员都经过专业的救援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救灾、处理突发事件、反恐和密集现场人群管理等内容。
2015年4月16日,甘肃临洮发生4.5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500多间农舍倒塌。“我们救援队在2小时内就赶到现场进行搜救,72小时内就组织了2家爱心企业捐助方便面、纯净水等救援物资近7万元人民币。”於若飞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魏娜认为,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志愿者已成为中国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储备,这些专业化志愿者可以帮助全社会高效地完成公益服务。(记者曹婷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