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立冬后,中国中部城市郑州格外冷,但金印阳光社区托老站里并不冷清。楼下82岁的王奶奶正在为出错一张牌而懊恼不已;楼上60多岁的“艺术团团长”李阿姨正在排练她的新舞蹈;阳台上,两位大爷正在为如何把花养得更好切磋心得;莫大爷在里屋潜心研磨画牡丹……
只有一位忙前忙后、一张口便是笑的中年大姐显得特殊。正是因为她的工作,这些平日散居、独居的老人从他们各自的小家庭走出来,来到孙艳红的大家庭,热热闹闹聚在一起。
“我是社工孙艳红。”孙艳红每次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带上社工两个字。她是中国较早一批社会工作者之一,已有15年社工经历。很显然,她以自己的这个职业身份为荣。
据统计,在中国,类似孙艳红这样的专业社工数量已经突破40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按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145万人。虽然目前离这个目标仍有100多万的差距,但孙艳红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一天,孙艳红都会带领她的年轻社工团队,分头前往郑州市13个社区,那里有397位残疾老人,91位失独老人,还有数千名普通居民。
86岁的空巢老人冯秋林和老伴杜玲在安泰社区托老站住了一个多月了,由于房子拆迁,老人暂无地方可去,孙艳红便把他们接到了社区托老站,安排一名社工日夜照料起居。
“立冬了,天气冷,老人身体弱,需要吃点羊肉暖暖身子。”孙艳红记挂着老人的伙食,经常要来看一看。
“十多年来,我被人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社工是做什么的?”孙艳红说,“社工就是扶弱济困,助人自助。我们就是一颗种子,用专业知识点燃别人的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孙艳红说时眼睛里闪着光。
2000年,孙艳红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为了培养女儿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孙艳红经常带她去养老院。然而,一位空巢老人对孤独的恐惧让她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孙艳红说,“老人抓住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从那时起,她就想为老人做些什么。“就这样一头扎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2011年,孙艳红的玖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因为是非盈利组织,资金非常困难。靠家人凑集30多万元钱很快用完了,工资发不下来,活动也办不了。孙艳红的工作受到河南省民政部门关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关爱失独老人、残疾老人等项目上,给予她一定的资金支持,为玖久社工发展卸下了一些包袱。
这也得益于中国社会工作制度框架的逐步确立。从国家到不少地方,围绕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初步建立了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体系。
“如果为了赚钱,就不要来做社工。”和越来越多投身社会工作的中国人一样,孙艳红并不在乎经济上的回报。
“今年元宵节,我们组织社区空巢老人一起包元宵,煮好了发现老人们都不动筷。原来是经常照料他们的社工东东出门还没回来,老人非得要等人齐了,再一起吃。”记者采访中,孙艳红细数着她这些年的“成就”,时而声音哽咽,时而神采飞扬。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人开始投身社会工作。在孙艳红的团队里,已经有30个专业社工。这个团队带领着270多个志愿者,正在把一个人的公益,变成一群人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