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右下:江西服装学院 朱雨春 右上:左正鹏 左上:浙江传媒学院 陈琳玲 中:大连外国语大学 李进劼 左下:北方民族大学 韩雨希/摄 制图:陈龙
近期,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主办的2015康宝莱·全国大学生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活动(以下简称“迷马”)在全国35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所高校举行。该活动积极响应团中央组织开展的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上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号召,结合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 “天使听见爱”公益项目,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公益迷你马拉松的形式,为听障儿童募集善款,捐献人工耳蜗,呼吁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听障儿童。
根据活动要求,每所高校组织4次5公里迷你马拉松公益挑战。每位挑战者完成后在微信、微博话题#迷马精神#等公共平台@三名本校好友,进行“迷马”挑战。每有一位挑战者顺利完成,康宝莱则向贫困失聪儿童捐助100元公益基金,捐款上限为300万元。
“我来自云南,我想帮助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重新听到声音。”
“我来自山西,持续的大雨没能阻挡挑战者如期而至。”
“我来自东北,迷马简直比我身上这件棉衣还暖!”
……
从组织者到参与者,95后大学生主导着这场公益盛事。如今,活动进程过半,被社会贴上“自我”标签的他们,在这场迷马之约中,被唤醒了什么?
一群愿意投身公益的95后
“策划书的模板还需要修改,应急措施一定要做好,志愿者培训有哪些内容应该做好明确的标注。”贵州师范学院迷马承办团队负责人张磊在电话中对记者团团长仉泽翔说道。远在深圳的张磊远程“遥控”着学校迷马的准备进程。
这是贵州师范学院第一次承办迷马,这个近百人的社团再一次忙碌起来。
2014年9月,张磊看到一段名为《耳蜗》的公益视频,这段视频呼吁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关注听障儿童,为听障儿童献爱心。在校大学生可通过参加5公里迷你马拉松,换取康宝莱为听障儿童专项基金“天使听见爱”捐助100元。
向来自诩冷静的张磊沉不住气了,他想,一定要把这个活动带到自己的学校去,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这个现任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团长的男孩有着很多不同的身份,他做过义工、去过山村支教、发起过爱心募捐,为山村小学建立过爱心图书馆,也长期关注残障儿童。
2014年10月,第一届迷马承办学校结果公布,贵州省仅有贵州师范大学入选。贵州师范学院无缘。
2015年9月,第二届迷马承办学校的招募信息发到了张磊的手机上。“这一次,我想我们不会再错过了”,张磊默念道。
整个9月,他们都在为迷马做着准备,大会小会开了一个多星期,全团上下都在为迷马的申办准备资料。“大到整体申办方案,小到举办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我们都做了明确的记录和描述。”记者团团长仉泽翔说道。
9月30日,承办团队结果公布,贵州师范学院成功获得承办资格。
“我们终于能奔跑起来,为听障儿童做点什么。”张磊笑道。短暂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张磊带领记者团开始了迷马繁杂的准备工作。
“获得迷马承办机会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实属不易。”为了保障活动效果,记者团联合了两家校园媒体、一家志愿服务机构一起举办迷马。张磊说:“我们想集中大家的优势,把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调动起来,努力把活动办好”。最终,四家社团联合设置了cosplay领跑、失聪体验跑、情侣跑和荧光夜跑四个单元。
10月18日,迷马贵州师范学院站的活动顺利举行,近300名学生完成。结束后,张磊回到宿舍,在笔记本上写道:生命就是一场奔跑,抑或快,抑或慢;且如迷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迷马团队负责人朱江看来,如果说听障儿童的耳畔是漆黑的星空,那么植入人工耳蜗便是点亮这夜空的一盏明灯。然而,那些贫困地区的儿童却很难等到这盏灯的出现。“幸运的是,我们都可以作为萤火虫,飞到他们的夜空里。”
一段重新审视自我的成长经历
贵州师范学院2015级新生欣然一大早就起来准备这个期待已久的迷马。在她的心中,一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欣然的弟弟,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从出生开始就左耳失聪。
家里为了给弟弟做手术花掉了近30万元,卖掉了在老家的两套住房。如今,欣然的弟弟已经长大,在老家一所重点中学念初一。“弟弟成绩很好,感谢爸爸妈妈当年给他做了手术,才让他有了今天正常的生活。”
不擅长长跑的欣然在得知学校将会举办捐助听障儿童的公益挑战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比赛,为那些像弟弟一样需要帮助的人献出一份爱心,也给自己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
在山西大学迷马队伍最前端有个女孩叫高思恩,她短发、蓝大衣、个头不高,只有一只手臂的她想要借迷马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活动前,高思恩主动联系承办团队,希望能让自己担任迷马领跑员。她坦言:“自己一路走来,受到了社会太多的帮助,奶奶给自己取名为思恩,也是希望自己能知恩图报。”高思恩热爱奔跑,笑称自己有双“铁脚”,曾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200米第六名和400米第五名的好成绩。她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用这双“铁脚”帮助其他人。她说:“迷马,是我回报社会的开始。”
“没参加迷马之前,我未曾留意过失聪儿童这个群体,也未曾想象过生存在无声的世界会是怎样的煎熬。原来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听到一句‘宝贝,妈妈爱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最平常的幸福。”河北大学大一新生沈鹏程跑完后有点激动,说话还有点喘:“5公里对我来说有点困难,当初室友苦口婆心地劝我才报了名,说实话开跑前心里都没谱。”
10月17日的保定,午后有些燥热,操场上聚集了近2000人观看迷马全国启动仪式,漫长的排队让沈鹏程有点疲惫。“左手拉爸爸,右手拉妈妈……”舞台上传来听障儿童双胞胎王滋增、王滋金的声音,“听到失聪儿童稚嫩的声音我瞬间清醒,心中不由一紧。”沈鹏程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或许是这份清醒的力量让他跑完全程,沈鹏程在一片加油声中到达终点,累倒在草坪上,他大口大口地喘气直到能站起来。“当时连水都不想喝,只觉得累、热、难受。”越挣扎越深刻,他说自己从未想过能跑完全程,这场迷马对他来说是从犹豫走向坚定的开始,公益于他而言已不再是分外之事。
10月24日是迷马挑战的第三个比赛日,贵州大学当天的主题是“荧光夜跑”。
夜色渐深,荧光闪动的人群又吸引不少慕名前来的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一声令下,歌声、笑声、喝彩声瞬间响彻校园,近百名身着迷彩服的国防生兵分两队,前端领跑。俯瞰校园,俨然一场露天嘉年华的气氛。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李晓蕾是个“马粉”,她和好朋友们相约从大学城出发参加这场嘉年华。在此之前,她当天跑步公里数已累计19.9公里,但面对迷马,她说:“公益在于行动。”
西北师范大学的荧光夜跑则吸引了多民族大学生参与。挑战后,大家聚集在操场中间,堆积起荧光棒,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围成圈,边唱边跳欢庆“篝火”晚会。化学化工学院的崔春香感慨迷马对她而言,是一场关于身和心的挑战。“因为迷马,我挣脱了手机和床的束缚,踏上了奔跑之路!”
“今晚是我进入大学三个月以来最棒的一个晚上,以前潜意识认为公益就是捐钱捐物。”外国语学院的李金兰很兴奋,“迷马让我对公益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关爱还可以这样表达!”
一千个挑战者就有一千个迷马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或许相似,但是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尽相同。迷马被他们赋予了千万种含义。
一次体育精神与爱心公益的十指相扣
两届迷马,近10万人次参与,2000多万话题关注度,迷马精神成为众多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符号。2014年,迷马挑战为听障儿童筹集400余万善款,2015年,迷马精神再次点亮大学校园。“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公益支持方康宝莱公司的郑林引用这条微博表达了他对迷马的理解。
福建农林大学校团委老师林燕菁说:“运动精神与爱心公益搭配,最大限度地发扬了迷马精神。”迷马的意义已超出了单纯的公益,但也不等同于“全民娱乐”,这是一场公益与体育的嘉年华,也是一段95后重新审视自我的成长经历。
天津大学体育部主任王鑫希望更多的老师也能参与其中。南京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朱忠祥认为迷马是“三走”的创新,希望大学生将公益与提高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让运动变成一种习惯。
“迷马是我们找到的一种方式,将‘三走’和公益在青年的生活方式上,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看来,迷马的成功并非偶然。迷马是一种人人都有可能参与的公益活动,它顺应了年轻人的需求,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呼应,在运动中参与公益,关注弱势群体,这就是迷马精神。
“而校方的支持也是我们没想到的。”董时说,活动过程中,高校校长、教授乃至学校老师的家属都加入到迷马中来,是迷马冲出校园影响周边的一种表现,也是迷马精神的扩大,在她看来,迷马精神起源于校媒,发展于校园,并将最终向社会拓展。
(山西大学 平凡,西北师范大学 周海莹、徐瑛瑛,河北大学 孟丹,贵州大学 王名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