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益中国
深受小朋友欢迎的爱心暑托班,也是社区慈善的产物。
如果举手之劳就可以对他人行善,你最愿意使谁受惠?许多人会说,当然是朋友、邻居等“身边人”。
人类具有“慈善的天性”。为了别人的福祉和社会的改善,人们甘心奉献。多数情况下,这些慷慨仁慈的行为“推己及人”,人们最愿意惠及的,是自己身边的人。
这正是“社区慈善”的本源:志愿奉献自己的时间、才能、物品和资金,用以回馈社区。而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对“社区慈善”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具结构化和组织化的社区慈善形式。社区基金会,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
国际上,它并非一种新现象,世界上第一家社区基金会早在1914年便在美国创立。而在国内、在上海,社区基金会方兴未艾。社区基金会究竟如何运作?它又有何意义、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源自社区、用于社区
杨浦区江浦社区公益基金会,是全市首家社区级非公募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成立仅仅半年,已从多家社区企业募集到总共200多万元的善款。这些善款源自社区、用于社区,基金会在五大类别中选择项目: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项目、资助困难家庭的项目、关爱老年群体的项目、关注低碳环保的项目、资助青年创业的项目。
最近这家社区基金会推出的“蓝色·放飞梦想”——困难家庭学生课外辅导公益项目很受欢迎。1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二、初三和高二、高三的学生,得到免费的补课机会。这些辅导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学生们还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课程。此外,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基金会还特设奖学金制度,对成绩明显提高的学生进行额外奖励。
此前,上海有两家以“社区公益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的“上海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面向全市开展服务,主要项目有,关心住院的重病孩子、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进行心理支持等;成立于2013年的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由洋泾街道政府发起成立,主要资金来源是公共财政。用以资助社区公益项目、培育公益人才等,计划在3年内筹资至少600万元。
权威部门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社会组织超过1万家,其中基金会146家,而真正由社区发起的社会基金会还很少。而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本市不少社区都设想设立社区基金会。
各种公益类社会组织为数不少,是否还有必要成立“社区基金会”?对此,不少社区民政工作负责人说,社区里不时有人需要帮助,比如有的家庭突然有人患重病或遭遇不测,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难。到了“关键时刻”,人们求助社区,而社区除了给予基本帮困金之外,也不知该到哪里去求援。而一些社会组织和基金会项目审批严格、获取资金周期长,很难解燃眉之急。
还有一些居民和社区单位人员则说,他们更愿意为“社区基金会”捐款、出资。因为,社区基金会以帮助身边人为主,捐出去的钱款也“看得见、摸得着”,更能让他们的善举取得更大的效用。
而目前,要成立社区基金会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达到一定数额,且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有规范的运作章程和专职工作人员等,就可以设立。与其他基金会一样,社区基金会也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类,前者面向公众募捐,后者不得面向公众募捐。江浦社区公益基金会就属于非公募基金,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就属于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