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由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团市委主办,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承办,立足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志愿服务宗旨,5月31日,成都晚报志愿者服务总队启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行动。今日,“关爱农民工子女·名师一堂课”的“第二节课”,将走进成都市东湖小学,著名雕塑家朱成作为志愿者老师,要给孩子们上一堂雕塑课。
昨日,热心而负责的朱老师,专程赶到学校做课前准备,看看教室,查查教学设备,和小朋友们聊聊天……
朱成:孩子们别紧张,这就是捏泥巴
“等等我,我和你们一起去!”昨日,当听说记者要提前到东湖小学做准备,66岁的朱成坚持要和记者同行,他想早点去看看孩子们。
“学校有投影仪吗?我想自己背一个来,给孩子们看一些雕塑作品图片”,“总共有多少学生啊?我要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块雕塑泥”……一路上,朱成都在计划着这一堂课的安排,这位年过半百的著名雕塑家,作为大学教授,常给大学生们上课,但这次,给农民工的子女上课,他却说有点“小紧张”。
下午2点,到达东湖小学后,朱成来到四年级一班的教室,孩子们齐声的一句“朱老师好”,让朱成笑得合不拢嘴,他简单地告诉孩子们这堂雕塑课的安排,并告诉孩子们,课堂上每人将获得一块专用的雕塑泥。“你们知道泥塑吗?”朱成亲切问,不过孩子都摇头。“那你们玩过泥巴吗?”朱成又问,这下,孩子们懂了,抢着大声回答“玩过!”朱成笑了,“那就对了!就是捏泥巴!明天你们只管发挥想象力,动物、树木,或者你喜欢的玩具,都可以用雕塑泥捏出来!”
随后,朱成向老师了解了课程的具体时间和孩子们的情况,又确定了教室内有投影仪等事项,满头大汗的他终于放下了心。朱成告诉记者,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到一个做木偶的同学家玩耍,第一次接触到雕塑,从此便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感慨:“小时候的经历,有时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这一课,希望能给孩子们一点启发。”
孩子:我要捏个房子,因为房子代表一个家
王林夕是东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与朱成老师交流的时候,她显得激动而又兴奋,“我们明天捏好了之后,可不可以上色呢?我今天回去要不要先准备,需要在纸上先画好图案吗?”
这些问题,让这个小女孩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记者问她明天在泥塑课上想捏个什么时,她低着头腼腆地说:“我要捏个房子,因为房子代表着一个温馨的家。”
王林夕从小就跟随父母从仁寿老家来到成都,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尽管父母平常很少关心她的学习,但她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只是在美术课上捏过橡皮泥,从来没有捏过泥塑。“如果在这堂课上我能够学会泥塑这门艺术,那我以后就可以教我的学弟学妹了。”
同班的11岁的沈佳杰也兴奋地说,他以前用橡皮泥捏过蜗牛,明天自己在泥塑课上也要捏个蜗牛,雕塑家朱成在旁边对他说,“爷爷再教你捏个火箭,一个快,一个慢,做对比。”
东湖小学德育处主任刘英姿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没有雕塑老师,也很少有这种互动式的美术课,感谢朱成老师的到来,丰富了孩子们的课程。”
名师档案
朱成,1946年生于四川成都市,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成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客座教授,西南交大传媒艺术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朱成的雕塑《千钧一箭》获《中国首届体育美展》特等奖和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杯,并为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收藏。而对于成都市民们来说,他的杰作成都皇城老妈总店及其雕塑作品《万户千门》,最为熟悉。
成都晚报记者 刘奕 何亚男
摄影曹志刚
采访手记
认真缘于一份责任
刘奕
当朱成老师提出要提前去学校看看他这一堂课的准备情况时,我并不意外。从一开始和他联系,他对“名师一堂课”的诚意和热情就让我感动。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这堂课当然是随手拈来的事,但他对此的认真,却让我有些吃惊。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教授多年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但在他和孩子们交流之后,我看到了这份认真所包含的深意:对孩子们一份人生启迪的责任。
这缘于他小时候的美好体验。这种体验现在变成了一份责任,这堂课的价值,也就和他上过的很多课不同了。这也正是“名师一堂课”的价值,它传递的是对人生的期许、设计、希望、自信、勇气……这样的一份价值,让这节课,无论对学生、对志愿者,都是一种强烈吸引。
也正是这样一份价值,让66岁的朱成,有一种悄然的兴奋和莫名的期待。他的快乐扑面而来。或许,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比起他的作品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标志,他更愿意被这个城市的人“需要”。这也是一个志愿者最大的快乐。而如果我们再乐观些,也许会因为这堂课,某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从今天起发生变化,若干年后,也许会有一个雕塑家,会铭记这堂课。这如同朱成铭记,很多年前,他和雕塑是如何结缘的。
来源:成都晚报